2011秋拍大戲接近尾聲,紫砂拍品熱度不減,名家精品幾乎都以高價成交。紫砂藏家隊伍不斷壯大,很多成熟藏家不再僅僅局限于按照大師名號來選壺。
收藏品類有門道
據藏家介紹,紫砂壺有商品壺、工藝壺之分;商品壺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工藝品壺應按藝人的成就確定。此外,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已步入高層次文化人收藏、欣賞的殿堂,不僅保值、增值而且體現社會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同時也包含了紫砂壺藝的文化、文物的價值。
另有一種紫砂壺被稱為“紀念壺”,是為了某種紀念意義而特別制作、生產的茶壺。一般來說,紀念壺有數量上的限制,且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因此也有收藏價值。如顧景舟于1946年為江蘇省農民銀行定制的“全國省級銀行第六次座談會”紀念壺;又如民國初年,程壽珍為自己在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國際賽會上獲獎而做的壺。此類作品都是相當珍貴的紀念品,專為紀念主題而設計制作的,不是為商品推銷刻意而為,離開這個前提就會使紀念壺的味道不正。紀念壺也有質量高低,以及附著在茶壺上的文化含量高低的問題,應注意紀念壺的質量,以及附著在茶壺上的文化含量,并關注紀念壺的發行數量。
選擇紀念壺也需要提防假壺,有些經銷商往往借某種名義成批生產紀念壺,借用某名家之名,在收藏方面的報刊雜志大肆宣傳,以此操作經營,獲取暴利,這樣的茶壺不可取,更不在收藏之列,藏家要謹慎;還有不少專靠發行紀念壺的壺商及做壺人,操作經營此業,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對紀念壺的收藏,實際上也是對收藏者水平的檢驗。
買壺先識造壺者
除了看壺本身,如果條件許可,先跟制壺者交朋友可謂買好壺的一條蹊徑。剛赴廣州參加了國際茶博會的一位藏家就是青年陶藝家吳承靜的“粉絲”,專為其專場而去。
“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已經推高了普通的收藏市場,新人越來越多,玩壺的也越來越多,而紫砂市場魚龍混雜,不但有紫砂壺專營店,很多茶葉專賣店也開始賣起了紫砂壺,要從中挑選到好壺需要費一番心思。”該藏家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是要買壺先跟作者交朋友,投資一點都不盲目,不像有些人看著作者的職稱來購買。像吳承靜,她的作品以創新為主,一次只做一件,這是對藏家負責。看她的壺,從造型到命名,均見慧心,認識她的人,更是感覺濃濃的書卷氣。一聽說茶博會有吳承靜有專場,不少‘粉絲’專門跑了跑過來。”該藏家繼續說。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鮑志強表示:“現在很多藏家對紫砂的了解不夠,交了很多學費。要藏紫砂壺,先要從了解作者入手,特別是在高仿壺的仿真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認識每位大師的制壺特點,才不至于枉交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