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國末年)、封坪(今陜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后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占領王畿后出現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并東西周以后出現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余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一二十年內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占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后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華夏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