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古瓷片市場已逐漸形成。時至今日,隨著瓷器收藏的不斷升溫,與之相關的瓷片收藏隊伍也在逐年壯大。一時間,大批藏友的身影相繼出現在工地、河堤,以期在淤泥中掘到“寶貝”。事實上,揀集瓷片并非以量取勝,如果不小心陷入了碎瓷收藏誤區,則很容易走上鑒別歧路。對此,徐俊和提醒廣大藏友,須謹防以下“四大誤區”。
誤區一:
但凡老瓷片一概收入囊中
在不少瓷片收藏者眼中,只要是老瓷片,便不論好壞一概收入囊中,生怕漏掉任何一件。而事實上,這種看似精明的舉動恰恰“受累不討好”。“我個人建議,對于一些毫無特色的瓷片,即便再老也不宜多藏。要知道,瓷片收藏最重‘物以稀為貴’,精致的瓷片一塊就好。通常情況下,從年代上看,宋代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元青花、清三代官窯升值潛力極大,而晚清、民國新粉彩、淺絳彩中一些有名頭的作品的瓷片也頗具升值潛力;從器型上看,一般觀賞器瓷片的價值要高于生活器瓷片的價值,尤其是那些數量相對較少、制作相對精美、器形相對獨特的瓷片最受青睞。”與此同時,徐俊和亦認為,出于單片碎瓷收藏價值不高的考慮,因而藏友須盡量挑選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品種。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做系列收藏,譬如以某個朝代或某個窯口的瓷片為主題等。
誤區二:
過分依賴瓷片的借鑒作用
“雖說瓷片是瓷器收藏愛好者最好的老師,但其中也不免蘊含了一部分仿制瓷片,所以收藏瓷片要懂得排比,通過比較盈潤程度、胎色等途徑分辨出真假優劣。有些人機械地認為‘瓷片無假貨’,繼而將瓷片作為鑒定古瓷的唯一‘標本’,便很容易走入誤區。”在徐俊和看來,古瓷鑒定是一項建立在綜合信息判斷上的科學,瓷片僅是一個方面,并不能取代所有的判斷標準。“明清民窯瓷片多是一些碗、盤碎片,研究青花繪畫風格尚可,但若完全摒棄一切而單純依賴它們來鑒定實物,實在不可取。”
誤區三:
鑒別瓷片真假先看斷面胎
據了解,隨著瓷片收藏的不斷升溫,目前市場上已出現了大量高仿假瓷片。在本市的一些古玩市場,這些假瓷片隨處可見,且由于藏友對瓷片的警惕性較低,因而屢屢有人上當。對此,徐俊和建議說:“在鑒別瓷片時,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應先看斷面胎,但事實上此方法很容易讓人走上鑒別歧路。正確的做法是,應先從釉面、紋色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判斷。”此外,他還建議藏友,輕易不要到古玩市場購買古瓷片,要知道隨著景德鎮燒制的仿古瓷愈加“真實”,加之后期做舊工藝,使得很多行家在鑒別上都須反復觀察,更何況經驗并不豐富的新手。因而,建議藏友還應以實地揀拾為主。
誤區四:
借助藏瓷片實現投資升值
倘若從瓷片本身所蘊藏的價值看,其收藏研究價值要遠大于市場價值。“應該講,瓷片因其本身的不完整性奠定了其在市場價值上的地位。作為藏者首先要清楚我國瓷片收藏市場目前還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態,與整器相比,瓷片收藏仍僅限于一定范圍,并未完全進入市場。譬如在藝術品拍賣會上,很難見到古瓷片上拍。事實上,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別名貴、稀有的品種,基本上都不具備升值空間,因而希望通過瓷片收藏進行投資的藏友千萬要注意。與此同時,對于普通收藏者或剛入門的新手而言,不要急于追求收藏全朝代的瓷片,因為這樣既浪費精力又耗費金錢。盡管現如今瓷片已經成為一項獨特的收藏品,且具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大幅增值前景不大,收藏者最好保持平和的心態,把接觸和欣賞古瓷文化放在第一位,將其視為自己學習的資料與鑒定的輔助工具,借以識別陶瓷偽品。”徐俊和如是說。(今晚經濟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