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就地取材
敖和又拿出三件器物,中間為圓筒狀,外圈為正方或鈍角四方形,材質深黃或淺黃。敖和介紹,這種器物叫琮,它的主要功能是禮地,也是財富與權力的象征,或作為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有關的器物。敖和說,這幾件器物大概產生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材質源于今江蘇溧陽的小梅山一帶。至于器物的顏色不同,是由于它們埋于地底的小環境所致,他指著其中一件的白色粉狀表面層說,這就叫雞骨白,是玉石沁化即幾千年鈣化所致。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琮形狀繁多,一般為體形較瘦長、中間穿孔較細的柱形,或體形扁寬、中間穿孔較粗的鐲形。有的橫截面為弧邊方形,有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敖和讓記者注意玉琮上的紋飾,上有陰刻或浮雕的獸面紋,沒有紋飾的地方便自然形成間隔凹槽,以突出獸面紋飾。有些玉琮紋飾簡略,有些則紋飾繁復,敖和說,簡略者即后來饕餮的最初造型,繁復者細看可見一人騎在獸上,這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據說騎上它就可以上天入地,那時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駕馭這種神獸。
敖和又向記者展示了異型璧、玉方彝、玉豆、玉盉等物,他說,古代玉器各種各樣,只要青銅器有的玉器都有。而這些器物都是他從古玩市場淘來的,價錢一般都不貴。敖和說,從宋代就有人開始仿造古玉器,但當時有人以和田玉仿紅山、良渚等文化器物,他們不知道紅山、良渚文化玉器都是本地材質,所以這種玉器必假無疑。還有,他拿起那只表面有蝕孔的玉豆說,這種自然的侵蝕又叫土咬,它的孔表面小里面大,而人工做假稱酸咬,它的孔表面大里面小。敖和說,沁化會造成玉器色澤的變化,也有人在沁化上做假,但真正的沁化也是做不了假的。
對古玉情有獨鐘
敖和的經歷平淡中也有傳奇,他是江西橫峰人,從部隊轉業后曾在家鄉一家國營企業工作。后來國企轉制,他被市場經濟的大潮裹挾到了深圳。1996年,他進入深圳市藝術品拍賣行工作,那時他第一次接觸到古玩特別是玉器,從此他的眼前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他說自己對古玉情有獨鐘,從此浸淫其中,十多年不改其志。
敖和在市藝術品拍賣行呆了一年多,此后他改行做營銷,在很多家公司呆過,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在珠海一家快速消費品公司做營銷總監。敖和說,沒有做過快速消費品營銷就不能算做營銷,你想想,要讓產品在一周甚至三天內從生產線送到消費者手中,而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批產品就變成廢品。這樣做了一段時間敖和覺得壓力太大,而且與他興趣愛好相距太遠。后來,他就在深圳南園路中港國際珠寶城開了一間店鋪,開始做玉器生意。敖和說,玉器營銷與快速消費品正好相反,它是慢節奏沒有時間限制的。
敖和說,自己的這間店在經營上與其他玉器店并無區別,主要是靠經營翡翠營利維持,而他的興趣主要還在更有文化含量的古玉。(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