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大量涌入之后,風俗有差異,利益多沖突,勢必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移民之中不排除有一些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之徒,危害性更大。據《解樹庵碑志》記載:“(公)鎮邑望族也……生有異稟,好義俠……同胞昆玉中惟功德威并著,陽山湖北諸梗頑無桀傲之行者,賴公之賜。”“陽山湖北諸梗頑”,就是指來自湖北的無良移民。這些人需要當地的望族中有威嚴者出面彈壓,方肯收斂,肯定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不少的困擾。正因為如此,當地居民和移民的沖突有時候需要合約來化解。如《黃龍峽禁碑》載:“蓋紅山西洞系五方集處之人,人心非古。有恃強凌弱、捏詞誣控;窩藏匪類,善懦無不受害。是以合溝首眾人等,齊集議立禁約,刊碑謹戒,以免后患。自立禁后,本境居民不許私匿面生可疑之輩,結交偷竊、游手好閑、酗酒打降、誣告賴騙。……飭盟之后,言歸于好。各宜同心合意,不得公報私仇,勾引外人訛詐。如有不遵守此禁,鄉約、客首、鄉紳齊心稟呈,經公處究,抑強扶弱,善良得便。”后署“鄉約黃首魁”和“客首鄔紹富”。從內容來看,這是當地居民和移民在發生沖突之后,有雙方的頭面人物商定禁約,其中“本境居民不許私匿面生可疑之輩”和“不得公報私仇,勾引外人訛詐”數句,便是針對移民而言的。
對于一個交通閉塞、人口稀少的地區而言,移民對它發展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些地區對移民的容納,從數量上來說也是有限的。清乾隆年間,全國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達到了農耕社會所能承受的極限,而日益腐化的統治者卻更加瘋狂地兼并土地,致使農民紛紛破產,流離失所,很多人找不到立足之地,便成為流民。嘉慶元年,川、陜、鄂、豫邊界的流民,在白蓮教的組織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商洛雖然不是起義的中心地帶,但也深受其害。如《雙寨摩巖》載:“今值皇清嘉慶元年,群賊擾亂數載,來如蜂擁,傷妻殺母,痛恨莫堪。老弱撰乎溝壑,少者離散四方,生靈涂炭,最苦難當。”又如《生龍寨碑記》載:“至嘉慶二年三月初六,豫匪被大兵追急,擾及境內。”可見當時商洛受這次起義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加上之后太平天國起義的波及,使移民商洛的人口急劇減少,并且在整個晚清時期都沒有能夠恢復,乾隆時期的移民盛況,遂成歷史絕響。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作為第一手資料,碑刻文獻對于商洛移民史研究有著非常高的價值。當然,相關的搜集工作,也有待加強。記得去年商洛學院中文系召開商洛文化研究座談會,筆者曾提及家譜對商洛移民和方言研究的重要性。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搜集到比較齊全的商洛碑刻文獻和家譜,加上實地調查,商洛移民史將是商洛文化研究的一個大有可為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