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東告訴記者,他以前也嘗試過按傳統的方法做版畫,比如手工絲網版畫,但是在色調上把握不好,并不成功。“這種創作方法像是把油畫簡單化了。用套色基板,有一些微妙的顏色出不來。”他解釋說,“版畫和油畫不一樣,從布面到紙面有個表面質感的不同。這時就不能完全要求油畫那種燦爛的光感,而是要有紙板面的感覺,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是做版畫的要求,是版畫的藝術特性。控制畫面的色調和適應到什么程度,要尊重紙板藝術的規律。現在這種數碼版畫,才能最大的顯示油畫的強項。”
據了解,現在國際通行的主流版畫制作技術中,主要有膠印技術、珂羅版技術、絲網技術和Giclee技術及數學噴繪技術。其中,以Giclee技術最能還原原作的豐富色彩和表現力而超過其他制作方法,王沂東的這批版畫就采用了這種技術。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家蔡志松的工作室里也掛著一些他的版畫作品。他告訴記者,這是幾年前他通過一家專營版畫的畫廊,根據他的雕塑原作照片底版制作的一批版畫中的一張。記者看到,這張絲網印版畫上,簽有作者名字和版次編號。“我的工作通常是校色和監督制版,當然,最后所有成品都要簽上我的名字。”這樣的50×60公分版畫,價格一般在2萬-3萬元之間。
“去年的價格略有上漲,當然,這一般是名家作品的價格。”一位經營者向記者透露,“如果是沒有名氣作者的原創性版畫,可能也就幾千元甚至更低。”
價值認知
目前,國內拍賣行業版畫專場也大多以名家名作或具有美術歷史價值的作品居多。據統計,在近20年的國際藝術品投資市場上,國際大師級的版畫作品的年增值率在25%-30%之間,普通版畫作品的年增值率為15%-30%,均高于其他藝術品門類。但由于版畫本身的價格起點較低,因此,盡管收益率較高,但作為投資經營的收益與其他門類藝術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在版畫藝術家周吉榮看來,版畫由于可復制性和材料的限制,不可能價值過高,同時也與國人對版畫的認知有關。
一位日本版畫家告訴記者,中國目前的藝術品市場很像50年前的日本,一般大眾比較接受和認同寫實油畫、經典古代藝術品。幾十年來,由于日本一直加強美育教育,特別是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版畫學習,此后成長的一代代人開始對版畫有了更多的認知和了解。如今,日本的版畫市場已經今非昔比。(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