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剪紙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積累而成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按具體地域劃分,中國民間剪紙可大致分為河北蔚縣、山西廣靈、山東、陜西、江浙、福建和廣東地區為代表的七大主要流派。本文對各流派民間剪紙從選擇的題材、表現形式、技法、藝術風格諸方面試作比較,并對如何保護與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幾點建議。
剪紙是一門在民間流傳甚廣的鏤空藝術。它起源于西漢,發展于南北朝,繁盛于明清時期,復興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逢年過節、生辰、婚喪嫁娶、祭神豐收,用紙剪制成各種各樣象征吉祥喜慶或緬懷哀悼的圖案,裝飾在門廳、雅室或放在祀品、祀物上,以增強氣氛。這樣的民俗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些地區已經失傳),從黃河流域到長江兩岸,從東北黑土地到華南閩粵,從中原漢族聚居區到西部少數民族部落,民間剪紙作為民俗文化構成的要素之一,在這些地區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和改進,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到當今時代,顯示了旺盛不衰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古跡、文字承載的,更重要是承載中國文化永遠離不開人這一主題元素。中國民間剪紙便是靠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的勤勞、善良、樸實的勞動人民通過口授心傳、約定俗成的一部活態的生活文化史。這部活態的生活文化史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地域習俗、精神文化等的不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剪紙流派,而且都是獨具一格、各領風騷。
中國民間剪紙的主要流派
近年來,有些民間剪紙的研究學者將民間剪紙的流派單純用南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一刀切開,認為南方派的剪紙纖細秀麗、玲瓏剔透,北方風格的剪紙純樸渾厚、豪放粗獷。其實任何事物的劃分,都不能“一刀切”,而應辯證地看待它,何況作為所屬文化也有它的一個特性--相容性。誠然,剪紙流派劃分眾說紛繁。如既有從客觀上按南北方地理位置簡要劃分的二分法,也有按戲曲文化劃分的戲曲剪紙流派等。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并非一成不變。筆者擬從具體地域體系上將中國民間剪紙粗略地分為幾個大流派,即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山西廣靈民間剪紙、山東民間剪紙、陜西地區民間剪紙、江浙民間剪紙、福建民間剪紙和廣東民間剪紙。
(一)河北蔚縣民間剪紙
河北蔚縣民間剪紙是在河北省蔚縣境內誕生,用吸水性好的紙料刻制后,又用毛筆點彩染色而成的一種彩色剪紙。它的主要特點是彩色點染,在中國剪紙界獨樹一幟。此外河北蔚縣民間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剪紙為主的點彩剪紙,所以筆者將其單列為一流派來介紹。
河北蔚縣民間剪紙以窗花的形式存在,故俗稱窗花。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從創生到現在也只不過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像該縣民間窗花中那樣將戲曲人物剪紙形成主要而突出的門類在全國的剪紙流派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傳統的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即窗花都是成組成套(回)的。少則一回,多的可達二十四回(一回為四個)。其剪紙將戲曲中的生、旦、凈、末、丑等角色表現得傳神入化,陰刻和陽刻并用,使人物眉眼傳神,胡須飄灑繁而不亂,服裝衣紋流暢,十分優美耐看。河北蔚縣戲曲剪紙的高度成就就是當地群眾聰明智慧的結晶,特別得益于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刻紙藝人王老賞(1890-1951)的卓越創作。
王老賞是河北蔚縣民間剪紙發展史上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染色刻紙藝術的主要創始者。他善于刻畫戲曲中的生、旦、凈、末、丑等有個性特征的人物,尤長細節的鏤刻,一絲不茍,而且精致、細膩。王老賞在創造戲曲人物剪紙的同時開創了刀法造型與色彩(染色)造型的結合體藝術--點彩剪紙(刻紙)。他的戲曲剪紙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以鮮、活、響、亮、雋、秀的藝術效果,體現為鮮活美、響亮美和雋秀美。王老賞的剪紙不是只用剪或刻所形成的單純、黑白對比反映現象,而是用刀刻所形成的單純陰陽對比和用色彩所形成的復合陰陽對比一并反映物象,這也是河北蔚縣民間剪紙別于其他傳統單色剪紙的地方。王老賞的剪紙前期主要以陰刻為主,效果上粗獷、樸野、拙質,表現為粗獷美。人物動作、跨度、概括力度、染色面塊等均較大,但都相對很有規則,整體性非常好。后期的刻紙走向進一步成熟,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刻染結合,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色彩對比強烈,剔透玲瓏,讓人一看就感到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