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西安市鼓樓腳下的化覺巷里,一位老人操著英語與老外們交流。黑框眼鏡,清瘦的面龐,泛黃的襯衫,藝術與知識氣質渾然一體,他就是丁濟堂,陜西戶縣農民畫的主要創始人。
戶縣農民畫起源于1958年,所畫內容多取材于人物、動物、花鳥等,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強烈的直觀感覺,反映了民間原生態的生活樣貌,洋溢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
“農民在農村除了勞動也有愛畫畫的,愛寫文章的,愛唱歌的,但沒人管他們,沒人發現他們,我要讓別人知道中國農民也有文化,”丁濟堂說。
在戶縣農民畫鄉的感召下,中國農村的農民畫鄉,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涌現出各具特色的農民美術隊伍,1988年國家文化部在全國首批命名多個農民畫鄉,引起世界范圍的中國農民畫熱。
柳緒緒是戶縣劉老庵村原黨支部書記,著名農民畫家。他的第一張創作《養豬場》被美國哈卜羅出版公司收入到《世界樸素美術大百科全書》中。他回憶說,我觀察豬場的設置,豬的各種動態和生活習性,經過一星期的努力才完成這張畫。
1996年,丁濟堂應邀率領陜西農民畫家代表團赴美國訪問,并舉辦畫展。他說,外國人覺得中國農民畫很“現代”,“在國際上,土就是現代,越土越有文化和特色”。
半個多世紀以來,戶縣農民畫不僅在全國各類農民畫展中頻繁獲獎,而且被海內外眾多游客及博物館珍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變化,戶縣農民畫自身也在發生悄然的變化。
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說:“藝術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然而,農民畫興起時的生產環境和現在很不一樣,如今的農村多是留守婦女和兒童,許多農民也不再種地,既不算商人,也不算打工者,“沒有明確的定位,也沒有了五六十年代的情感,因此只能大量復制從前的畫作”。
因地域文化、風土人情不同,農民畫本身也成為地方的特色文化名片,有些地方實現了產業化、規?;r民因藝術創作而富起來。王智說,“而現在‘能不能賣’已經成為判斷農民畫好壞的標準,從這個角度講,不知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館長雒志儉認為,有些農民畫家急功近利,采用“絲網版畫”方式做畫,致使市場萎縮。
此外,人才不濟,青黃不接,也影響著戶縣農民畫的發展。丁濟堂在戶縣的30年間,培養了2900多位農民畫家,但現在仍堅持畫畫的不到200人。現在的農民畫普遍缺乏創新,畫家對生活的認知不夠,有的人甚至冒充農民畫家,”他說。
近些年,人們對戶縣農民畫的關注度降低。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燕認為,從旅游角度講,農民畫變成旅游產品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戶縣東韓村開展農民畫制作體驗游就是個例子。但也有人擔心,一旦成為旅游產品,它們將失去固有的鄉土氣息。
32平方米的“鄉村畫廊”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農民畫,有秋天的田野,有冬日的院落,散發著八百里晴川的泥土芳香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農民畫的重要特質就是原汁原味,我洋不過你,你土不過我,失去了這個,它的生命也會枯竭,”丁濟堂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