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道路坎坷不平。1982年,在一月工資只有38元錢的情況下,他只身到西安花500元買回繪畫的顏料和宣紙,那是他一年的全部收入。面對工友們的不解和師傅們的責怪,他一句話也沒說。其實,這不為別的,他就是想給自己施加點壓力,迫使自己能夠把心中熱愛的書畫藝術堅持下去。
胡惠民癡愛繪畫的執著精神,得到了商洛書畫界前輩們的贊賞和肯定,前輩們的鼓勵和指導更給了他堅持下去的信心和希望,他的國畫作品開始在專業美術雜志和省級以上報刊發表。1994年,他的國畫作品《寒霜秋意》入選中國國畫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99年,在西安書畫市場的拍賣會上,胡惠民的國畫作品和省上知名畫家的作品一起被成功拍賣,令書畫界刮目相看。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胡惠民舉辦了兩次個人畫展,都得到了省市書畫界知名畫家的肯定。
然而,正當胡惠民在藝術道路上大步前進時,他的人生卻遇到了嚴峻的考驗。1997年4月,商洛紙廠關閉,胡惠民夫婦雙雙下崗。好在因為他在群眾中有較好的口碑,被推選擔任丹南社區黨支部書記,負責社區黨建工作,用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生活和工作經歷了一個90度的大轉彎,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胡惠民卻很坦然。
古人云,只要心寬,不要屋寬。胡惠民一家4口至今還居住在廠里分配的僅有56平米的老家屬樓里。30多年來,他正是抱著一顆平常之心,居于陋室之中,醉心于水墨丹青,才在藝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卓有建樹。
志在山水澄心性
胡惠民以長安畫派早年提出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口號為座右銘。他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是:傳統不是死的,是精神,是生命,是想象力;而真正的生活,無時不充滿著生機。因此,每年的不同季節,他都一個人背著畫夾,深入到山中去寫生,多少次全身被雨淋濕,多少次手背和胳膊被荊棘劃傷,他都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在胡惠民眼里,那一叢叢山花雖然柔弱,但卻是有感情、有韌性的,他對這些看似普通的山花傾注了自己的癡情。在他的筆下,商洛山中的花花草草皆充滿了情趣,無論山竹、山菊、蘭花,都非常講究線條的力度,用筆一氣呵成,沉實有力,張揚有度;注意構圖的和諧,在用色上突出淡雅靚麗,既骨感分明,又靈動飄逸,筆力嫻熟老道,給人以精、氣、神的沖擊,觀之頓生蕙蘭之氣,松云之志。他的一幅幅花卉作品,寄寓了對商洛山水太多的愛憐之情,其畫風既有靈動飄逸的文人風骨,又有著新鮮的生活氣息,散發著濃郁的田園詩情,讓人仿佛進入了脫俗的境界。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藝術家,胡惠民始終扎根于生活這塊藝術的沃土,從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他關注現實,關注民生,堅持寫生從不間斷,既癡迷于秦嶺山石的蒼茫雄渾,秦嶺山水的清秀靈動,更深深地熱愛大山一樣樸實憨厚、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了長盛不衰的創作激情,一畫就是30多年,畫不盡秦嶺的山石奇峰、花草樹木、山水田園,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秦嶺風骨和赤子情懷。他的山水作品,蘊含著濃郁的鄉土人情和寓意深厚的精神境界,用筆沉穩厚重,著色清瘦淡雅,構圖平穩中顯靈動,氣勢雄渾,細膩纏綿,形成了清新中見渾厚、渾厚中見蒼茫、蒼茫中見生活的獨特的個人風格。
他喜歡和群眾打成一片,從中體悟生活的真實和靈性。單位門口開小賣部的小伙喜康很喜歡惠民的花卉作品,但又不好意思向惠民索畫,便把惠民扔了的一幅畫撿回家視為至寶,掛在墻上。惠民知道了就對喜康說,你要是真喜歡,就到我家里來,我給你畫一幅!后來,喜康如愿得到了惠民的一幅牡丹圖,高興地說惠民才是咱平民的畫家。30多年來,惠民送出去的畫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幅。他說,只要大家覺得畫的好看,咱就沒白畫。凡是公益性的書畫活動或筆會,他都積極參加,每次都是畫到最后才收筆。1986年安康水災,胡惠民慷慨捐畫。1998年長江水災,他一次就捐了10件作品。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胡惠民不但積極捐畫,還把賣畫所得的2100元錢全部捐給了災區人民。其慷慨義舉,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