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主義畫派大師們的眼中,印象派畫家群體里的馬奈、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德加、塞尚等人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不懂藝術,一群胡鬧且浪費顏料的年輕人,對他們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為了能完整充分地向公眾展示基于對生存空間、物理光線和自然色彩獨特理解的藝術作品,以此展現自己的藝術主張和鮮明個性,他們猶如一群戰場上的斗士,和古典主義畫派進行了載入藝術史冊的激烈碰撞與搏殺,終于得到后人的認可與推崇。印象派一路走向視覺革命的成功,一部分因素來自于他們不滿繪畫藝術停滯不前的現實;另一部分則要歸結為他們從前輩們那里繼承而來的藝術遺產。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印象派就沒有后來的梵高。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派畫家之后,他的調色板就變明亮而豐富了。他發現,自己深愛的應該是鮮亮明媚、未經調和的純真色彩。事實上,他的色彩特征也與印象派繪者們所倡導的用色特征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了印象主義者的繪畫技法,但他對于人和自然所特有的敏感性,極為主觀的觀察能力,造就了他日后非凡的個性人生與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是色彩,就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他在人世間的嫉妒、痛苦但又熱愛的這樣一種非常真切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征后來成了區別于其他畫派的獨立存在。梵高死后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風和畫法,即為了表現個人主觀的強烈的情感,可以不對現實做出如實反映——這種創造性的實踐態度被稱作為“表現主義”,并且被后世證明是現代繪畫藝術中一種歷久不衰的藝術方向: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自我再塑造。可以肯定,梵高是一個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是表現主義畫派的先驅人物。
在法國培訓期間,我有幸去阿爾鎮追尋大師梵高,沿著100多年前他曾經走過的小路去了解他在阿爾的傳奇人生和精彩故事,去感悟他短暫卻輝煌的藝術人生。那是法國南部一座古老的小鎮,一個舒緩壓力的好地方,土地上生長著橄欖樹和葡萄園,薰衣草隨著季風飄出淡淡清香,牛羊群則悠閑地躺在藍天白云映襯下的碧綠山坡上,享受著明媚而溫暖的陽光,古樸尖頂的農莊隱匿在樹叢之中,羅納河終流不息地穿過阿爾小鎮,古典建筑與小鎮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交相輝映,不時地在你眼前呈現出一幅幅如詩的風景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