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藝術可以是非藝術
正值名勝之時,他卻放棄了繪畫,因為他從流派及門戶之爭中見出: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最后都會做成統治和奴役人的權威,剝奪人的心靈自由。從此他不再作畫,只是獨自探索用其他手段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看法:藝術可以是非藝術;人應該對“藝術”具備平常心,把藝術和人類的其他活動等同看待。唯有如此,人才能在精神上真正獲得自由。
杜尚對藝術權威的否定和不恭敬,最典型地體現在兩件作品中:一是給達芬奇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畫胡須(又名《L.H.O.O.Q》);二是在小便池簽上名作為他的作品《泉》。這兩件作品都出現在1920年前,那時,變藝術為非藝術的思想并不能為人理解和接受,因此,杜尚在近40年的時間里默默無聞,很少露面,也很少做作品,只以下棋自娛。直到1958年后,隨著波普藝術(一種拿日常俗物當藝術品的流派)出現,杜尚才重新被“發現”,他的反藝術思想迅速成為西方當代藝術的主流,造就了無權威無領導風格的后現代藝術的開放局面。
Ⅲ。斯芬克斯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