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傳統”到“回歸架上”,許宏翔的繪畫藝術曾經歷過一番反復。他曾經使用各種材料和方式對繪畫進行實驗,癡迷于當代繪畫的開放性與豐富性,以及圖像帶給繪畫的無限可能。
如今,他的創作回到了本源,作品也獲得了更廣泛的承認。
圖像的實驗
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學習期間,許宏翔曾閱讀過大量當代藝術理論書籍。經過幾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摸索,他發現自己更適合創作觀念性的架上作品。在對架上繪畫的技法、材料的一系列實驗過后,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創作重心——“圖像實驗”。
他找到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在畫布上直接繪制寫真圖像,然后將圖像溶解或直接去除。從2009年初至2010年年底,將近兩年時間,許宏翔一直創作“讓圖像消失、模糊”的作品,畫面效果簡單明了。
他將選好的圖像寫實地畫在畫布上,然后用材料將圖像一點點溶解下來,而溶解下來的顏色又在一張新的空白畫布上,形成與之相關或相悖的圖像。他將這樣的創作方式稱之為“顏色的移植”。
一個被捕的少年的圖像被溶掉,同時畫下一個少女的肖像;一個人山人海的場景被溶解掉顏色,再畫下一幅安靜的風景。許宏翔強調了繪畫的“觀念性”。“如何來繪畫”成為他的繪畫主要探索的方向。
許宏翔說,自己一直做的都是在與一張圖像對抗。“對抗的方式有很多種,還有沒有更有意思的方式,做到既能夠把自己觀念做得更直接還能有強烈的繪畫性?”
基于這樣的思考,他從2012起開始了一種用繪畫的方式消解圖像,而后形成一種新的、獨特的畫面內容和效果。繪畫內容涉及風景、人物,過程更加強調繪畫的方法。
許宏翔不愿局限于一種手段或思維來創作,他更愿意自由地選擇材料和手段。他的創作或利用現成的圖像,或是使用非常規的甚至是自制的工具,結合一切可用的材料來進行創作,而不被材料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