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的書法又稱“二王”書法。王羲之的書法一掃漢魏的質樸、古拙,筆勢飄落浮云、矯若游龍,風格俊逸優美、婉約自由,被稱為“書圣”,他的《蘭亭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的書法在張芝和王羲之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法”。在書法史上,常常是這樣評價他倆的,王羲之用的是???L法、沉著含蓄,王獻之用的是“外拓法”、豪放飄逸,他們的書法為什么不同?為什么王羲之書法萬代所鐘,而王獻之的書法學的人越來越少?
在第157期“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上,來自美國的華人學者阮大仁教授進行了一場關于《王羲之、王獻之筆法的推測》的講座,阮教授今年71歲,從18歲開始受于右任的指點,學習和鉆研書法至今,個人喜歡“二王”,喜歡鮮于樞、于右任,字兼數家之長,也有自己的新發現、新體現,在講座中他以其50多年的書法經驗為這個問題作一個文化解釋。
“二王”書法最大不同在于筆法
馬克思有句名言,“一個工業的制度是由它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決定的。”如果把寫字也當做一個工業,那寫字是生產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跟身體有關,即書論里講的心和手;一類是跟身體無關,即筆墨紙硯。生產方法在古代講就是筆法,它包括拿筆的方法和運筆的方法,用傳統的說法就是案頭書與筆尖書。在明朝中葉以前,中國人寫字多半是放到桌子上去看的,字多半很小,到了明朝中葉以后書法開始掛在墻上,直幅、中堂、對聯這些書作是大字。
唐宋年間,書法的坐姿發生了改變。晉唐人常常席地而坐,倚靠很矮的幾,左手拿紙,右手拿筆,經常是三個手指拿筆,啟功先生也提到這一點。宋以后,人們開始坐高桌椅,大家已經改成用五個手指頭拿筆了,但也有例外,比如蘇東坡,他依然是三個手指頭拿筆的。所以,蘇東坡有句名言講“執筆無定法,但使松而寬”。一般而言,人坐在地上左手拿紙右手拿筆寫字的時候,動作會比較輕,同一個字里筆劃的粗細差不多,它不太有提按的變化,因為紙不能受力。
隨著坐姿的改變,指法也漸漸沒落。當人拿著筆用大拇指把筆轉動,由指尖轉向掌心叫內擫,由掌心轉向指尖叫外拓。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筆法不同之處在于王羲之把筆從外往里轉,于右任、啟功、溥心畬的筆法也是這樣。王獻之則是兩邊都轉,這里可以稱之為“公轉”與“自轉”,即拿指轉筆、拿腕和臂來轉。后者轉動的半徑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轉,就是用內擫法,因為是單方向右轉總會轉到盡頭。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來,不管是王羲之還是于右任,他們的字多半是不連的。
書法作為藝術,它也是科學的
因為唐太宗尊王羲之為“書圣”,所以很多人仍自動地認為王羲之的地位超過王獻之。其實不然,如果從書法史的角度去看,從“二王”到唐太宗大概300年中間有段時間王獻之的地位超過了王羲之,那是在梁武帝時期。唐朝張懷瓘的《書斷》里面就提到,《世說新語》有句話叫做“買王得羊,不失所望”,意思是說,你想去買王獻之的字得了羊欣的字還是好的。由此可以證明,那時候要買王獻之的字帖,而羊欣是王獻之的學生,不是王羲之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