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東莞舉行的第五屆漫博會,讓國際動漫知名品牌與國內新興動漫品牌同堂PK。面對國外較為成熟的動漫產業,東莞甚至中國的動漫企業如何“拜師學藝”?為何國產動漫一直PK不掉國外動漫?或許,這些問題只有剖析國內動漫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才能找到答案。
國產難贏“大兒童”歡心
據介紹,近年來國內動漫行業呈井噴式發展,2012年中國動漫年產量超過22萬分鐘,是日本的兩倍多,但這些作品絕大多數只能迎合幼兒童的口味,甚至有不少國產動漫受到了70后、80后家長的抵制,原因是這一批家長深受國外經典動漫的影響,他們認為國產動漫仍處于質量比較低劣的階段。
廣東詠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古志斌告訴記者,他們出品的豬豬俠雖然目前在國產動漫界比較走紅,但其實還是沒有贏得多數“大兒童”的心,“這些大兒童是看著海外動漫長大的,對海外動漫片的訴說手法形成習慣后,讓他們回過頭來看國產片,就可能看不上眼了。”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國內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動畫產品,比如《大鬧天宮》、《葫蘆娃》等,但到了80年代后,隨著海外動漫的不斷涌入,擠占了國產片的市場,國產片產量減少,精品下降,形成了一個長達十多年的斷層。而海外動漫巨頭有了全球性市場后,便有了更大的底氣拉長制作周期,用數年的時間去做打做動漫精品。古志斌說,國內動漫產業如今主要的制勝手法,是培養下一代觀眾,讓他們習慣國內動漫片的口味,以時間換空間。
鴕鳥政策沒了正面交鋒
進軍國內動漫產業,前提條件是要有錢。深圳市時代科騰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宋銳介紹,他們目前正在主推一個叫“琪琪的秘密日記”的產品,光前期的推廣就砸了500萬元。他直言,目前國內對動漫產業的發展管制得相對比較嚴格,“我們創造一個形象或者一部動畫片,總是擔心會被禁播,如果被禁了,那我們前期的投入就打水漂了;如果為了求穩,創造一些較嚴肅的作品,那又極有可能得不到漫迷的歡心。”
不過,可能是出于保護國產動畫片的考慮,2006年9月起,國內各級電視臺被禁止在黃金時段播放海外的動畫片。對此,業界有批評的聲音稱,這種鴕鳥政策使得國內動漫企業失去了與國外動漫正面交鋒的機會,“這樣的動漫市場比較畸形,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宋銳認為。
對此,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公關經理邵浩文卻認為,“這是一種保護,養活了國內動漫企業”。邵浩文說,國內原創動漫企業已經遭受了十數年的夾擊,如果不出臺規定,將倒閉更多企業,進入動漫產業的資金會更少,有創意的公司想做好的精品也有心無力了,這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從21世紀初起,國內動漫年產量持續增長,保持了數年20%的增幅,先后涌現出了《藍貓淘氣三千問》、《秦時明月》等精品。而原創動力所推出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也出現在各大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段,勢頭很旺。
先養活自己才能談轉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近些年動漫產業的發展壯大中,卻有不少企業“死得好快”,原因何在?有業內人士分析,原因之一就是資金不足,由于不夠本錢搞原創,國內很多動漫企業更多的是在做“代加工”,幫助國外的動漫且承接制作動畫的制作加工,賺取較為廉價的加工費。而由于競爭的加劇,國內動漫企業的惡性競爭,導致最終都難以生存,最終死掉。所以,動漫企業要想真的活下去,還是得考慮原創作品,畢竟原創還有版權;原因之二,是國家的扶持力度不大。據介紹,在日本、韓國等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國家扶持的是優秀產品,而國內對動漫產業的扶持但卻是平均用力,導致亟須大力扶持的企業后勁不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目前動漫原創人才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