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畫冊,我們不僅得以看到當年卡蒂埃-布列松的拍攝過程,同時還可以通過底片的排列,理解這位大師級人物在瞬間把握中的思考方式,這些詳盡的資料足以寫一篇詳細的論文。然而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有兩幅并置的照片如同給了我重重的一擊:這是我們都耳熟能詳?shù)慕浀渲?mdash;—那一個跨越水塘的經典瞬間,曾經被寫進無數(shù)的攝影教科書,告訴人們卡蒂埃-布列松是如何通過他的快門完成最終的“致命一擊”。然而兩張對比的照片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我們一直以為以“決定性的瞬間”聞名世界的卡蒂埃-布列松并不是如傳說中的從不剪裁照片,而是大幅度地對這張畫面進行了“決定性的剪裁”。盡管畫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是卡蒂埃-布列松唯一剪裁過的兩幅作品之一——但是大師還是剪裁了,事實不容置疑。
我突然發(fā)現(xiàn),其實剪裁還是不剪裁,對于照片本身來說,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本身最終向觀眾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比如,人們一直認為卡蒂埃-布列松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的抓拍大師,然而從本質上說,他卻是一位具有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攝影實踐者。晚年的卡蒂埃-布列松也承認,他的作品也深受當時超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前些年在芝加哥的一家博物館看到一個展覽,題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巴黎的藝術和攝影”,將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和他同時代的現(xiàn)代素描、繪畫、版畫等進行比較,更加凸顯了這一時代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力。今年在紀念這位大師去世十周年的巴黎展覽中,更是將重點放在了“重新定義這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進一步說明不僅在中國,整個世界對這位大師級人物的尊重是遠遠不夠的!
在大師離去后的十年,我一直還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卡蒂埃-布列松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攝影真實與否,根本上在于拍攝者對世界的態(tài)度、對被拍攝者的態(tài)度,被拍攝者對于世界的態(tài)度,以及日后觀眾對真實的要求和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遠非我們簡單的認識系統(tǒng)空間可以容納的。但是至今在中國,一些權威依舊借助公眾平臺,通過不倫不類的冠名以國家級或國際級的攝影比賽,將一些表面上以“決定性瞬間”為符號的、主題單一、思想平庸的作品推上獲獎的峰巔,通過簡單化的符號編碼,讓無數(shù)不明就里的人學會了模仿、結果卻放棄了對個性創(chuàng)造的真正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