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50與85焦段,我個人覺得帶一個就足夠,根據個人喜好來。喜歡小品的貌似85更適合,而50焦段進一步可以特寫,退一步,小角度風景也是適合的,更加靈活。如果你去的地方是云南,尼泊爾,這樣人文場景比較多的地方,那么35,50,85這樣的焦段就是王道了。很多影友喜歡背著70-200這樣長槍短跑,雖然很有面子,找到了攝影的感覺。但實際在人文攝影中,那個是遠遠不如35,50,85這樣的體積較小,便于攜帶輕松,又可以隱藏,不引起拍攝對象的警覺來的實在。 人文攝影,我最愛的焦段永遠是50,熟慮使用的話,和拍攝對象愉快交談中就可以完成盲拍,自然,愉快,也不會尷尬。 70-200這樣的鏡頭,你背著一陣風的走過去,還沒抬起來,人家要么警覺了,要么就很反感,有時得不償失的。
當然,70-200這樣的焦段還是有需要的,我跟人更喜歡用來拍攝一些遠景,而不是用來拍人。當然,這些根據個人喜好而定,我僅僅分享我自己看法與一家之言。
其次談輔助設備與因素:
如果拍人文攝影為主,就是拍點旅行中的人或者事,是不需要其他輔助設備的,甚至一機一境也可以走天下。 但如果喜歡拍風光攝影的朋友來說。 相機與鏡頭只是基礎設備而已,如果沒有像ND鏡,GND鏡,以及相關使用方法的熟練,也很難拍出很滿意的作品。 也就是說,對風光攝影而言,鏡頭與相機只是起步,可能只占你器材投資的50%,另外的投資在好的三角架,以及各種濾鏡以及其他輔助設備上。這里主要推薦 ND鏡(減光鏡) 和 GND(漸變鏡)為主,具體買什么牌子的大家根據自己經濟情況自己搜索決定。只能說這是風光攝影必備利器;當然,學會使用這些濾鏡就需要平日修煉和學習了,踏踏實實的兢兢業業的學習,否則,買了一大堆器材除了增加重量,還是拍不出來。 很多影友喜歡用帶著一堆器材找良好的專業感覺,其實沒有必要,最好的感覺是每次旅行歸來有賞心悅目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