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何理性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劉福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個關系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個關系問題。有的人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對矛盾,其實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快,能促進環保事業的進步;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后勁與環境支撐。否則,不僅損害了另一方的發展,自身的發展也難以持久。通過環境保護與這種倒逼機制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來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其實也是促進了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記者:從2015年的1月1日起實施的新的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環境保護的優先原則,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這意味著什么?
劉福明:新的環境保護法的最大亮點是突出了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就是要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加強監管,讓法律之網更加嚴密起來。新環保法規定了按日處罰,上不封頂。也就是說對于一些環境違法企業經過環保部分督辦限期整改,不整改的,或者違法偷排的企業都將實施按日處罰,上不封頂,這個處罰力度是非常大的。通過加強執法監管,提高環境的違法成本,讓違法企業也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以此促進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落實,促進整個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
記者:根據《商洛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地區實施方案的通知》,到2017年,中心城市城區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二級以上的天數不少于300天,全市地表水Ⅳ類以上水體比例為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城鎮生活污水達標處理率將達到8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將達到85%以上,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率將達到100%,創建4個省級生態示范縣、50個生態示范鎮、100個生態示范村,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減排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面對這份國考指標,下一步,環保部門將采取怎么樣的措施?
劉福明: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原則是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從這些指標來看,環保部門在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過程中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們將采取以下重點措施來推動這項工作:首先是加強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的科學規劃,包括環評規劃,從源頭上、布局上,調整產業結構,落實創建工作。其次是加大循環經濟的科技支撐,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架構的合作,引進專門人才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大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對于一些環保產業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對一些涉及到環保措施的落實,項目資金要落實到位。招商引資的過程中要把好門檻,各個工業園區都出臺了招商引資的具體規定,應該嚴格按照標準堅決禁止三高企業進入園區。三是要加強法規政策的支持,就是要通過加強立法,不斷完善財稅政策,以及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的標準,依法加強落實循環經濟的創建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同時,還要提高公眾的參與度,落實項目環評公開制度,接受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