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林業局局長封建民
記者 汪 锳
近年來,我市各級林業部門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秀美商洛目標,抓住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利用的重要環節,充分挖掘和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和功能,全面加快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努力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循環經濟林業發展的模式轉變。
記者:近年來,我市提出并堅持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林業作為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的重要職能部門,做了哪些基礎保障工作?
封建民:一是大力推進造林綠化。依托林業重點工程,不斷創新機會體制,全面掀起植樹造林熱潮。僅“十二五”以來,全市實施重點工程造林102萬畝,參與義務植樹人數累計突破500萬人次,實現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森林面積大幅度增加。我市森林覆蓋率達62.3%,在全省各地市排名第一。我市也成為全省唯一躋身“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的地級市。二是強化資源保護不斷。全市2404萬畝林地資源得到有效管護,近800萬畝公益林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2‰以內,松材線蟲病、松阿扁葉蜂等林業重大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成災率控制在了5‰以內。三是重點圍繞秦嶺生態核心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市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3處,面積53.8平方公里,加大對商南新開嶺、山陽天竺山、鎮安鷹嘴石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力度,野生動植物資源逐步得到恢復和擴大。
記者:林業產業是發展生態經濟最有效的路子。發展林業產業,不僅僅是擴大種植面積,更要拉長產業鏈,打造綠色發展的增長極。我市林業產業目前發展如何?
封建民:我市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抓住調結構、轉方式不放松,實現基地面積穩步擴大,新興產業不斷增多,綜合效益全面提升。依托興豐富的資源優勢,穩固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依托林業改革,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著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目前,已建成核桃基地285萬畝,產量4.8萬噸,板栗260萬畝,產量2.3萬噸,預計到2015年末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有望突破60億元。
記者:如何理性認識林業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封建民:林業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首先,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就是發展生產力。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只承認人的勞動產品價值,不承認自然物質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并且認為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和接納人類生產生活廢棄物的能力和容量也是無限的,結果造成資源枯竭、生態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致使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困境。我市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更應該“以史為鏡”走“綠色化”發展之路。其次,林業生態建設促進社會發展。實施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大力發展林業事業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五大優勢。一是推動綠色增長,林業是利用太陽能和地力創造綠色財富的特殊產業,是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二是投入產出高、積累生態資產。三是投資容量大、拉動需求的潛力大。四是產業鏈條長、就業空間廣,特別是林改后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五是市場空間大,沒有產能過剩的風險,無論是有形的生態產品,還是無形的生態產品,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短缺的,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記者:現代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市林業系統是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目標等融入到經濟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統一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系統之中?
封建民:我市把改善民生作為林業的根本宗旨和出發點落腳點,努力為人民群眾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用8個字簡單概括“天藍、地綠、水凈、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