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運動,是由政府組織,群眾參與,旨在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預防和減少疾病,提高社會綜合衛生水平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社會性、群眾性衛生活動。
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把群眾路線運用于衛生防病工作的偉大創舉和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衛生運動起源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長崗鄉調查》一文中首次提出“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1952年,毛澤東號召“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并參與活動,還把這項活動稱之為“愛國衛生運動”。1989年,國務院把每年4月定為“愛國衛生月”。
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愛國衛生運動始終以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衛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圍繞不同時期工作重點,先后開展了“兩管五改”(管水、管糞、改水井、改廁所、改畜圈、改爐灶、改造環境等)、“五講四美”、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衛生城鎮創建、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高度,再次強調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人民身心健康”。新時期的愛國衛生運動緊緊圍繞促進人民身心健康這一主題,通過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農村改水改廁、衛生城鎮創建、健康城市建設等活動,改善了城鄉環境衛生狀況,提高了社會衛生管理水平,對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