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愛武)2017年,積極探索“一村(社區)一班、一園一班、一訓一班、一場一班、一社一班”的“教育培訓+”培育模式,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理論素養。
近年來,山陽縣大力實施精準脫貧,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與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堅持政府主導,依托農業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由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精選培育對象,積極組織16-55周歲的在鄉農民、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農村創業者等為重點培育對象,通過創新培育模式、提升培育方法、豐富培育內容等措施,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由扶貧變為扶智,變輸血為造血。利用教育培訓+學校+社區(村)+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實訓基地的模式就近就地開展培訓。
目前,全縣共擁有新型職業農民各類專兼職教師、土專家和拔尖人才102人,擁有省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實訓基地3個,市級6個,縣級11個。培育出的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522人,已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