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在洛南,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婚喪嫁娶、陰陽祭祀,都離不開剪紙。過年貼窗花,過節繡兜肚,結婚剪紅雙禧、糊屋子頂棚貼團花,清明、喪事剪白紙幡,天陰想要天晴剪掃天婆等,所有的民俗活動都需要剪紙。正是因為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剪紙,而剪紙藝術又源于生活,所以,這項流傳千年的民間技藝,便自然而然地代代相傳、恒久不衰。
民間剪紙藝術的沃土
洛南民間剪紙在境內各鎮村均有分布,尤以北路的石門、麻坪、石坡和柏峪寺等鎮最具代表性。
由于歷史的原因,洛南民間剪紙藝術曾經一度備受冷落,但它早已在勞動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中扎下了深根,在艱難地尋找著適合自己生長的那片土壤,并積蓄力量等待著重生的時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經濟還欠發達,文化娛樂相對滯后,剪紙藝術便普及于城鎮鄉村,出現過母女相襲、姑嫂互學、鄰里交流的鼎盛局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家對剪紙藝術的高度重視、對剪紙藝人的悉心關懷,洛南民間剪紙又光芒四射,重放異彩,相繼涌現出了李香亭、呂永順等一批杰出的剪紙藝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已故的90多歲高齡的民間剪紙藝人李香亭,堪稱洛南民間剪紙藝術的“泰斗級”人物,其作品構圖豐滿、造型生動、粗獷渾厚,格調古樸而大器。
正是有李香亭、呂永順這樣的老一輩剪紙藝人,憑著對剪紙藝術的一腔赤誠和執著追求,才使得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奇葩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為洛南民間剪紙藝術在新時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7年,老藝人鹿蔓蔓在巡檢區文化站舉辦了首屆剪紙藝術展,極大地推動了洛南剪紙藝術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時代的飛速變遷,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經濟活躍了,人們有錢了,文化娛樂的選擇方式和途徑也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特別是近年來,洛南民間剪紙的傳承與發展,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打工潮”來臨,廣大的農村年輕人已不滿足于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紛紛外出進城打工,沒有人再愿意學什么剪紙技藝。而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年歲已大,老眼昏花,力不從心,剪紙藝術已是青黃不接,香火難續,后繼乏人,瀕臨失傳。
就在此時,一位民間剪紙藝人的勇敢擔當和奮力作為,沖破了“黑暗”,打破了“冰河”,迎來了洛南民間剪紙藝術陽光燦爛、繁花似錦的春天。
這個人就是汪淑芳,洛南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3歲,洛南縣石門鎮王橋村一組人,現為商洛市倉頡藝術研究會會員、洛南縣美術家協會會員。
汪淑芳的祖母、母親和姑姑,都曾是從事剪紙、刺繡和面花的能手和高手。她從小就深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對民間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1歲時,她就跟隨祖母、母親和姑姑開始學習剪紙、刺繡、面花和泥塑等手工藝術,尤其鐘情、酷愛剪紙藝術。
后來,她有幸結識了洛南民間剪紙藝術的“泰斗級”人物李香亭,拜其為師,學到了“絕活”,取得了“真經”,對她在剪紙藝術上的成長、成才與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攜與鋪墊作用。
周圍十里八村的人家,逢年過節、結婚、過壽,都少不了要請她剪個“囍”字、“壽”字和“福”字,并以能貼上經她的妙手而剪出的手工窗花剪紙為榮。
她的剪紙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構思新穎,線條流暢,情趣濃郁,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將民風民俗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不但具有傳統性和民俗性,而且具有地域性和時代性。
她最拿手、最具代表性的剪紙作品,是結婚喜慶的“大團花”。“團花”起源于商代的青銅器上,流行于隋唐,常見的形式有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六畜興旺、十二生肖等圖案,其結構繁復、布局嚴謹、造型生動、大氣舒展、豪華養眼、刀工精細、寓意吉祥,是最流行的一種剪花,多貼在門窗、箱柜和堂屋的正墻上。汪淑芳的“大團花”作品,運用寓意、象征、夸張、變形等手法,表現出深厚、淳樸、粗獷的民風民俗和明朗、歡快、活潑的美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