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對洛南民間剪紙的保護力度,該縣早已成立了“洛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汪淑芳為代表的多名民間藝人多年來多方籌資,舉辦培訓班30余次,積極培訓民間剪紙愛好者,培養出剪紙新秀近百人,輔導少兒剪紙愛好者達800余名,受到縣文化館、縣教科體局的表揚和肯定,市、縣電視臺都多次對她的事跡作過報道。
汪淑芳不但注重剪紙藝術的保護、傳播和繼承,全力培養自己的女兒王榮和王穎、兒子王鵬、兒媳馬超燕,更注重對其進行創新。她和女兒王穎精心合作,探索、研究、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剪紙藝術表現形式——彩拼剪紙,使這一傳統藝術古樹發新花,歷久更彌新。
在她的精心指導下,剪紙愛好者石晶(代表作《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榜》人物臉譜)成為剪紙藝術的傳承人。她要力爭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這一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寶貴的藝術奇葩,得以完整、完好、完美地繼承和流傳。
2014年,在縣委、縣政府、農業局和文廣局的大力關懷與支持下,汪淑芳注冊成立了“洛南縣如意紅剪紙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使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
以她為代表性傳承人的洛南民間剪紙,2012年6月成功入選商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又于2015年6月成功入選陜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多年來,汪淑芳堅持個人和集體創作從未間斷,并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剪紙培訓,不斷拓寬眼界、思路,不斷提高技藝、水平。她的剪紙作品時常見諸報刊,被社會各界剪紙愛好者所收藏,多幅精品被洛南縣文化館永久館藏。
汪淑芳多次參加省、市、縣剪紙展覽及各種民間文化藝術展覽,捧回20多項大獎,其作品《三猴祝壽》在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手工藝品展評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蛇盤兔》榮獲商洛地區“首屆花卉工藝展——民間工藝”一等獎;《喜字團花》榮獲第三屆陜西省農民文化藝術節手工技藝一等獎,《賽龍舟》榮獲陜西省第三屆科技節技能創意作品大賽銅獎,《老虎團花》榮獲由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和省文化廳聯合舉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藝術展”三等獎,《倉頡造字》《十二生肖》在廣東省中山市文聯組織的“最美中國夢”民間藝術作品展覽中分別榮獲一、二等獎。
“金雞唱盛世,巧手剪華章。”2017年2月5日,洛南縣2017年慶新春“金雞賀歲·剪紙添彩”剪紙作品交流展在秦唐街公園群眾文化活動中心隆重開幕,共展出如意紅剪紙專業合作社21名社員的72幅剪紙精品,是對近年來洛南剪紙藝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與總結。
本次展覽,檢閱了剪紙隊伍,發現、培養了剪紙人才,亮出了洛南剪紙的絕技與絕活,展示了洛南剪紙的雄風與氣勢,成為2017年洛南縣春節文化藝術展演系列活動中的一大亮點,城鄉各界觀眾云集,慕名觀賞者如潮。
巧手剪出新天地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騰飛一日千里,雖然新生的藝術品形式多樣、琳瑯滿目,但它們都替代不了早已牢牢根植于人們心靈深處的剪紙藝術。
追求高端大氣時尚的現代人,同時也在發掘和尋求著傳統藝術的返璞歸真。洛南民間剪紙作為具有陜南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品,經過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和日臻完善,已逐漸成為各類消費群體所青睞和鐘愛的送禮佳品和裝飾用品。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其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所表現出的形式特點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同時,剪紙藝術來源于生活,是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傳統和文化藝術共同積淀的產物,是中華大地上口口相傳、身導手授的原生態、活態、動態文化傳統,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