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賽實體化“箭在弦上”
對于姚明“聯賽實體化”的想法,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表示贊同。他認為,一個成熟的職業聯賽,聯賽的管理者、決策者、推廣者和參與者應該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以求達到商業利益最大化。
他說,新一輪的職業籃球改革一定要從理順聯賽產權入手,放手讓中國籃協、俱樂部所有者和其他戰略投資人共同組建CBA聯賽公司。聯賽公司擁有完整的聯賽經營權,中國籃協作為聯賽所有權一方,享受聯賽經營收益(收益作為女籃和青少年籃球發展的專項基金),并對國家隊組建和參賽事宜擁有決定權。同時,以新組建CBA聯賽公司為突破口,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籃球,大力發展各類籃球市場組織,做大做強籃球產業。
“其實程序并不復雜,建議形成股份制,聯賽是籃協和俱樂部的共有產權,投資人真正進入后請個CEO。”同時鮑曉明表示,要以中國籃球協會實體化為契機,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各級各類基層籃球協會作為改革的重點,以籃球運動的組織化帶動籃球運動的社會化、生活化。
葉湘玉也認為,CBA聯盟的實體化遲早會實現。在CBA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籃協功不可沒,但是現在的體制是中國籃協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如今CBA聯賽俱樂部的運行經費和贊助商價值主要是投資人投入和創造的。但是他們對于自己投入巨資的產業卻沒有所有權和決定權。體制問題已經影響到聯賽的進一步發展。
葉湘玉強調,在實體化的過程中,管理者和經營者要分開。“如果混在一起,那誰去監督、誰去執行,很多問題要從制度上進行監督。足球過去發展太快,為什么出現問題,肯定是機制上存在問題。我們應該借鑒足球的經驗教訓。”
CBA聯賽推廣商、盈方中國總裁馬國力說,從現實看,籃球協會和籃管中心近期很難有革命性的變化,但是CBA聯賽倒是完全可以很快實體化。“因為現在已經有了中超公司,從體制上沒有障礙,只不過是操作的問題。CBA聯賽今后3到4年之間應該有進一步的改變,3年左右變成CBA聯盟,時機是成熟的。”
在馬國力眼中,聯賽的變化不光是體育總局和一個籃管中心的事情,涉及的社會保障和配套政策會很多,比如稅收怎么辦?算不算公益事業?應不應該特殊對待?“如果說配套政策沒有出現,即使行業變成公司,也不會有大的改觀。”
馬國力建議,可以由籃管中心、俱樂部、盈方公司和社會其它方方面面的人組成一個5、6個人的操作班子,作出具體的方案和目標。比如,實體化之后,籃管中心占多少股份,市場公司占多少股份,各俱樂部占多少股份,做出操作方案。等股份定了,再研究是像NBA那樣聘請總裁,還是由籃管中心指定總經理。“弄出時間表來,現在注冊公司不難。明年再算算賽程,怎么讓利益最大化,該有一步步的操作方案。”
對于各方的呼聲,中國籃協競賽部部長白喜林表示,籃管中心非常重視大家對于聯賽實體化的意見,目前已經開始進行調研。“我們將廣泛聽取各俱樂部及各方意見。在這件事情上,籃管中心領導層希望能穩步推進,逐步完善、分步實施、有序推進、在人員配備、組織架構上逐漸完善。”
電視轉播權“瓶頸”難破
全國政協委員劉敬民在兩會上呼吁推動電視轉播權的改革,打破壟斷,形成競爭。在他看來,電視轉播權收入“倒掛”的現象是制約中國體育賽事表演業乃至體育產業更好發展的重要“瓶頸”。對于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迅速攀升的CBA聯賽而言,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
葉湘玉對于劉敬民的觀點表示贊同。她說,現在CBA收視率那么高,俱樂部想要轉播還得貼錢,這是不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