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載連綿不絕,哪怕只是滴水的恩情,也早已匯聚成暖心的洪流。
1998年夏日的一天,林書豪的外婆陳意子在1949年離開平湖后第二次回到故土,距離上一回,幾乎已晃過了10年。曲里拐彎摸錯了路,陳意子抵達平湖與當地僑辦的人接上頭已接近下午1時。老太太提議吃一頓“土菜”解解饞。并不高級的餐館里,平湖糟蛋、毛狗線粉、腌茄子擺上臺面。陳意子老人吃得興高采烈,連連說道:“這就是家鄉的味道。”也正是在這張飯桌上,陳意子提出了要為家鄉盡一份力的愿望。
“中國要強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要強大,靠的一定是教育。”陳意子出身浙江名門,她的父親陳惟儉是平湖第一份報紙《平湖白話報》的創刊人之一,她本人也有過留洋學習的經歷。“這樣吧,我想設一個獎學金。”經過眾人推薦,陳老權衡之后,選中了平湖歷史最悠久的省一級重點高中平湖中學。那一年,陳意子當場把2000美元的現金交給學校。獎學金定名為“陳惟儉與沈雪如獎學金”,“這也一定會讓我父母很欣慰。”陳意子唯一的特別要求是:每年20名獲獎學生中,一定要有兩位來自新倉鎮,那里是陳家的根。
在平湖中學,“陳惟儉與沈雪如獎學金”并不是金額最多的,卻是級別最高的。“不同于幫困性質的獎學金,只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有資格獲得這份榮譽。”14年來這家人已累計捐款28000美元,獎勵了280名學生。最近一次回國,陳老帶回了自己的女婿,也就是林書豪的父親,“我的年紀大了,將來書豪的父母,甚至書豪,要替我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
陳意子多年來與平湖僑辦常有聯系,當外孫林書豪成為全球偶像后,她是否打算將這份獎學金與籃球掛上鉤呢?“老人對外孫的表現非常欣喜,不過眼下還未談到關于籃球的獎學金。”僑辦副主任周虹前天上午剛剛與陳意子通過電話,“她去現場看了兩場林書豪的比賽,一場輸了,一場贏了。老人說自己為書豪驕傲。”
林書豪,球場內外,都是精英。無關乎項目界限,這是陳意子老人希望培養的大寫的人,也是這份獎學金特別意義的全部體現。(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