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5月26日電(記者朱青 程士華)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26日閉幕。繁華精彩過后,斥巨資興建的比賽場館,是否會成為“拆了浪費,不拆更浪費”的“燙手山芋”?四體會早在場館興建之初就開始了探索,但實效如何,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據承辦方合肥市副市長楊增權介紹,2009年以來,合肥市為承辦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斥資4億元新建了綜合球類館、全民健身訓練館、濱湖輪滑場三個場館,維修改造和改建了一批比賽場地。“我們一開始就擬定了勤儉辦賽辦會的宗旨,基本原則就是能少建就少建,能不建就不建,能改造就改造;所以這次大部分場館是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以此來適應比賽的需要”。
由于四體會很多競賽項目并不普及,在合肥從未開展過比賽,所以新建場館還是不可避免。一些大型賽事過后,斥巨資興建的場館常常閑置起來,造成極大的浪費,也往往給當地留下沉重的經濟包袱。對此楊增權表示,賽后,輪滑場將作為全民健身場所,成為安徽輪滑基地,還可以開展多種中小型文體活動;合肥學院的綜合球類館將給萬余名師生使用,還可以為社區健身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全市的體育設施布局打下基礎。“場館的賽后利用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可以說四體會在建設之初就埋下了伏筆,場館建設是筆不小的開支,都是納稅人的錢,把它建好用好是我們的責任。”
國家體育館作為北京奧運會最大的室內比賽場館,設施和功能都是世界頂級的,但截至目前承辦的活動并不多。北京奧運會興建的五棵松棒球場已被拆除,被拆除的還有曲棍球場和沙灘排球場地。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也對目前中國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利用問題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大型體育賽事之后,場館建設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中國目前比較重視賽后利用工作,在規劃設計初期,就會充分考慮滿足比賽需要和賽后的充分利用;同時場館建設要充分和社會整體建設,和民生需求,和社區發展規劃等緊密結合起來”。
合肥市在四體會中形成的省體育場館、市場館、各區場館和社區體育運動設施相互結合的四級體育設施網絡經受了整個賽事的檢驗。馮建中指出,四體會可以考慮靈活多樣的機制,鼓勵政府和市場同時投入,拉動體育市場消費來避免浪費閑置帶來的財政包袱。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同時會考慮向合肥周邊輻射,讓省內其他城市承辦體育大會某些單項比賽來消化場館用途。
“雖然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我們是盡量少建,避免投資后浪費、閑置。我們鼓勵賽后采取靈活多樣的機制,對場館進行管理和商業化運營,對公眾開放。單一的政府投入是不符合現在的發展趨勢的,應該鼓勵市場投入,拉動體育市場的消費,”馮建中說。
目前,中國在大型體育賽事后的場館利用問題上已經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在設計規劃上以勤儉和可發展作為宗旨。11月即將在廣州舉行的2010年亞運會,也將結合廣州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體現綠色、環保、節能理念,并充分考慮賽后利用。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朱青 程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