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2006年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為主要實施對象,以經濟、實用的小型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為重點,把場地建到農民身邊,同時推動農村體育組織建設、體育活動站(點)建設,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體育場地建設的基本標準是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配備一副標準籃球架和兩張室外乒乓球臺。目前,北京、江蘇、廣東等部分省市已經提前完成了目標,其他一些省(區、市)正在抓緊實施。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對農民體質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悄然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少地區在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體育設施數量增多質量不高、只重“建”不重“管”,只局限實施工程建設而忽視組織和服務體系建設。
鞍山師范學院劉志敏等專家此前在山東、河北、內蒙古、江西、陜西等10個省(區、市)的33個地級市,85個縣(旗、州),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進行調查分析發現,目前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經費來源主要包括國家投資、省市自治區投資、地方投資三大塊。其中以地方財政投資為主,雖然也有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個人進行捐贈和贊助,但比例不高,這樣致使經濟相對落后的省市和地區在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中難度較大,質量不高。
在安徽部分地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村采訪時,一些縣級體育部門的負責人向新華社記者反映,青壯年農民如今絕大多數在外務工,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兒童,“一場二臺”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民的業余愛好,但由于籃球、乒乓球帶有一定技術含量,一般需要2人以上才能操練,并不適合在老年農民中大范圍開展,因此具有較大局限性,實際使用的效率偏低;當前農民體育開展過程中的問題還表現在普遍缺乏有效的體育健身指導。近幾年各地都加大了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數量和質量,但多數社會體育指導員都集中在城區,真正能在人口基數龐大的農村發揮作用的很少;目前實施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體育器材管理也比較模糊,有不少鄉村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體育器材甚至無人進行管理和維護。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要“建”起來更要重在讓農民群眾“動”起來。基層體育部門的同志建議,要加緊培養和建立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農村體育骨干隊伍,發揮其在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帶動和指導作用,早日達到每一個行政村都能至少配備一名體育健身指導員的目標。另外也可通過引導農民朋友在體育健身活動中互助協作,互教互學,推動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
在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過程中,要根據農民群眾居住分散,作息時間各不相同的實際情況,把農村體育活動與生產勞動、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每年舉辦一些諸如籃球、武術、舞龍舞獅、龍舟、拔河、棋類、蕩秋千、扭秧歌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容易參加的特色體育比賽和表演活動,從而激發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擴大農村體育人口,更好地推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立武 楊玉華 林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