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一份姍姍來遲的處罰決定,“問題裁判”邵斌被蓋棺論定,但留給體操界的爭論和思索卻不會因此結束。
英語理解出現偏差
邵斌到底“有錯”還是“無錯”?從國際體聯的判決來看,他顯然是違規操作。不過,時至今日,邵斌本人仍然堅持,作為當時的D1裁判,他有權改動選手的最后得分,這并沒有錯。而他的這種觀點,還得到國內一些體操界專家的認同,不少人認為邵斌“很冤”。
那作為D1裁判的邵斌是否有權修改動作完成分?翻遍150多頁的《國際體聯2009年至2012年男子體操評分規則》,沒有一處寫明D裁判可以修改E分,只規定高級裁判對于有爭議的評分,可以召集相關裁判協商解決,并有最終評分權。
邵斌擅自改分,或許是出于對《規則》第三章第十條的理解:核對每套動作的最后得分。這里“核對”的英語原文是“control”,“control”也有“控制”的解釋,邵斌接受采訪時便將這里的“control”理解為“控制”,認為控制最后得分意味著可以修改最后得分。這是英語理解上的錯誤。“修改”的英語是“modify”。在國際體聯的聲明中,指責邵斌擅自修改比分,這里的修改就使用這個單詞。
游戲規則存在疑點
體操原本是一項美的運動,但同時也常因為一些爭議判罰讓人直呼看不懂。從動作的難度系數界定,到裁判員的打分依據,再到最后的名次決定,似乎總有一些幕后的“潛規則”。邵斌的受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體聯的規則制定不嚴謹。“游戲規則沒定好,當然容易出問題。”該資深人士認為,“為了體操運動將來的健康發展,國際體聯必須完善規則,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實際上,作為一項打分運動,體操比賽的確難以完全保證公平。無論國內比賽,還是國際比賽,甚至像奧運會這樣的大賽,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爭議,引起一些類似“不是爭金牌,而是分金牌”的猜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打分規則存在模糊之處,人為操作因素太多。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體操運動將來的前景必定會受到影響。
邵斌最終受罰了,但這件事不應該就此畫上句號。其實,規范規則遠比一紙處罰更重要。“改分門”及此前發生的諸多爭議事件,應促使國際體聯自我反省,把“潛規則”都變成“明規則”,就不會再有下一個“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