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念的交鋒與撞擊,其實也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面臨的一個拷問:“別人可以做,我為什么不能做?”
在今天的中國,道德失范像尖刀一樣劃過每個人的心靈:問題食品、見死不救、腐敗墮落……這些散發的“負能量”,遠遠超過一場“消極比賽”;同時,道德楷模像陽光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心靈,每個“最美”的后面,都散發著中國人的人性光輝,讓他人不孤獨、有信心,這些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也遠遠勝過一場“消極比賽”。
中國已是經濟大國,但支撐“大國”的,遠不僅僅只是經濟影響力,還有這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價值觀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價值觀影響力,其實細化在每個國民的實際行動中。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非常貼切:“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如何看待“舉國體制”
對于倫敦奧運會中國在金牌榜上名列第二,有人提出異議:“含金量”不如歐美國家,因為他們的選手是自費參賽、業余訓練,而中國選手是“舉國體制”培養出來的。
確實,歐美一些體育強國運動員訓練、比賽經費與中國不同,有自籌、企業贊助、個人捐助等,但政府就“一毛不拔”嗎?
在美國,著名的菲爾普斯曾就讀的密歇根大學,是一所公立學校,每年從聯邦和州政府獲得大量撥款。密歇根大學以體育著稱,為了吸引全國高中學校里的體育健將們,大學提供優厚的體育獎學金,菲爾普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澳大利亞媒體最近以計算投入產出比的辦法發現,澳大利亞選手在倫敦奧運會上所獲得的每枚獎牌大約需要政府投資1000萬澳元。
而英國選手此次在家門口打了翻身仗,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東道主效應”,其背后是國家投入十余年的“金牌計劃”。英國政府剛又作出決定,未來4年中,每年對精英運動員提供1.25億英鎊資金支持。
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美,高水平運動員成材的規律相差不大。一個高水平運動員的成長,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天分和努力,同樣取決于運動員背后的國家支撐。
也許,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用好“舉國體制”。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應該不僅僅在拿金牌上發揮作用。淺層說,我們可以更加便捷地對全民健身等普惠性體育事業加大投入,有效提高國人身體素質。深層說,我們更容易發揮體育天然的精神感召功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訓練體制的投資辦法和渠道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如李娜、丁俊暉,都是自主訓練,成長為世界級運動員。但是,在當前中國大量貧寒子弟無錢自費訓練、企業贊助體育意識有待加強等現實情況下,“舉國體制”仍需堅持。
對中國“舉國體制”的爭議是有益的。人們期待,爭議能夠促進改革。當奧運冠軍一次次站上領獎臺,也該想到,農村的孩子連一塊體育場地都沒有。
“舉國體制”的改革需要新思維。其一,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對競技體育的政府財政投入方式,一方面是高水平的訓練營,但更多投向學校訓練體系。
中國“體教結合”的口號已經提出多年,也有成功的實踐。來自北京大學的雷聲,在倫敦奧運會上實現了中國男子花劍金牌零的突破。他曾說:“我想走一條和其他隊友不同的路,從更多的角度和視野去感悟我從事和熱愛的擊劍運動。而北京大學的氣度,也更有助于我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