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飛人”劉翔的教練孫海平日前向媒體透露,一旦劉翔通過年底的高強度專項訓練后,他或將于明年4月重返賽場。“他還是想再干,因為確實不甘心”。
孫海平參加了11月1日召開的第四屆北京大學人文體育高層論壇,其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倫敦奧運會后,因傷退賽的劉翔一度赴美治療,如今他已回到上海進行訓練。孫海平透露,劉翔已結束康復訓練,目前狀態穩定,“跟腱局部功能康復得很好”。
展望劉翔重返賽場,孫海平的話有些保留,他認為劉翔還必須經受年底開始的高強度專項訓練,測試腳部跟腱能否支撐強度。據介紹,專項訓練將持續一段時間。“所謂高強度不是跑到13秒5,那沒有意義,他最差要跑入13秒20以內,復出才有意義。”孫海平說,這種強度不是尋常選手所能忍受的。
記者追問孫海平“對劉翔是否有信心”,他坦言畢竟劉翔已因跟腱之傷在北京奧運會、倫敦奧運會兩次退賽,“我們絕對不會再犯第三次錯誤,如果實在不行,那可能就選擇退役”。
對孫海平的此番話語,香港媒體評論說:13秒20是誰設定的?是劉翔本人嗎?是師傅孫海平嗎?顯然不是。就像2008年北京奧運和2012年倫敦奧運必須奪冠,拿第二還不如不跑,也并不是劉翔和孫海平所能掌控的。如果那兩屆奧運會目標定在13秒20內,翔飛人輕裝上陣可以妥妥的連續三屆奧運站在領獎臺上,但由于2008年羅伯斯的強勢,2012年梅里特的逆天,劉翔上面的官員團隊和劉翔身旁的專業團隊認定12秒90拿金牌才相對保險。
作為男子110米欄歷史上唯一的奧運會、世錦賽、世界紀錄大滿貫選手,30歲的劉翔該拿的榮譽都拿過了,只要他掙脫傷痛重回賽場,就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勇氣,就是在用堅持詮釋堅強。忘掉成績,享受比賽不好嗎?為什么一定要13秒20?即便非得13秒20,也要通過多次比賽來調動狀態吧?
對于孫海平:“我們絕對不會再犯第三次錯誤,如果實在不行,那可能就選擇退役。”的說法,大公報認為:這里有個邏輯謬誤,劉翔不是因為“不行”才在北京和倫敦奧運“犯錯”,而是功利的錦標主義害了他。若沒有各方掣肘,讓劉翔去里約奧運盡情發揮,任何成績都能接受,那他絕不會重復兩屆奧運傷退悲劇;而如果繼續唯金牌論,劉翔即便“行”,到時候也會被逼的“不行”——脆弱的跟腱不允許他再冒險加量。(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