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樂部青訓主抓精英型小眾
上世紀90年代J聯賽誕生之后,擁有資金支持的日本足協將昔日全然交由校園無力打理的青訓,真正地自上而下“抓”了起來:一方面將擁有各級青訓梯隊列為J俱樂部準入門檻,另一方面是完成校園足球的升級改造。這樣,J聯賽的誕生意味著日本足球為職業俱樂部輸送職業球員的青訓,進入了職業俱樂部青訓梯隊與高中校園的雙通道并行體系。或者說,是出現了校園足球與足協旗下的職業俱樂部兩套青訓系統,兩套系統都實現了足協主導下的教練資質覆蓋。
兩套青訓系統在組織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而對日本足球少年則是一對并立中亦有互補的系統。其中高中足球龐大而良莠混雜,是走興趣型路線還是有志于新生的職業足球之路,悉聽尊便。新生的職業化青訓由J職業俱樂部進行,其上歸屬J聯盟技術委員會主抓,屬于精英型小眾隊伍。以J聯賽育才最有口碑的大阪鋼巴為例,進入其U12的每年有1500人,進入U15就急遽減少為250人,到了U18更是只剩下區區30人。也就是說,6年之后只有2%的小球員能夠望見職業之路—此后就基本一馬平川了,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淘汰率,精英的脫穎而出靠的是激烈而殘酷的逐級競爭。在J俱樂部青訓營,培訓方式基本上是家長掏錢、球員走讀(只有廣島三箭等少數俱樂部采用住宿制且學費全免),費用包括每周訓練費和周末比賽的場地費,還有教練報酬、客場之戰的往返交通費,等等。
順帶說一句日本青少年的海外培訓,近年有報道稱來日本花了上億美元送孩子去歐洲和拉美的俱樂部和訓練中心,其中巴西最多。據記者了解,然而這完全不是日本足協的行為,而是日本家長的自主判斷和個體行為,依托是相關業務的中介公司,比如三浦知良就開辦有公司專營巴西足球留學業務。不過,海外培訓出產的日本球員卻鮮見其人,至少在進入21世紀日本參加的四屆世界杯中,沒有一名日本國腳來自這一渠道,因為日本足球信奉并成功實現了“通過搭建打造成熟的國內賽事體系,日本能夠培養出自己的天才球星。”。
日本足協主辦的全國性賽事(2015年)
大學及18歲以下青訓年齡段賽事(含校園足球賽事、職業俱樂部賽事及混合型賽事)
大學校園杯、總理大臣杯、獨立聯賽
U18 高元宮杯(下轄超級聯賽-王子聯賽-都道府縣聯賽)、俱樂部青年杯、J俱樂部青年杯、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全國高中生運動會、全運會高中足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