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鑄魂 思想道德潤心
丹鳳“四扶”扶出新風尚
本報記者 趙有良 張文靚
10月12日一大早,家住丹鳳縣商鎮保定村的楊建軍就忙著為90多歲的老母熱水洗臉、準備茶飯。楊建軍是保定村有名的孝子,母親因病常年臥床不起,為了照顧好老人,他不曾出遠門,也未成家,一直陪在母親身邊照顧衣食起居。
中午時分,龍駒寨街辦馬爐村一村民的山茱萸剝皮機壞了,村上的山茱萸科管服務隊隊員賈丹鋒聽說后,立即騎上摩托車,帶著工具趕到村民家修了起來。20多天時間里,他已經免費為村民修理剝皮機近50臺。
下午四點多,家住留仙坪村的彭會英正忙著為村民跳廣場舞要用的音響充電。她說:“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晚上空閑時就叫上村民跳廣場舞,豐富業余生活。”從結婚時買不起一套像樣的家具到現在蓋起漂亮樓房,成為村上人人羨慕的致富能手,彭會英始終堅信志氣不能丟,勤勞能致富,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村民樹立了脫貧樣板。這些平凡人平凡事都是丹鳳縣開展“四扶五風六化”主題扶貧教育行動帶來的新風尚。
最可怕的貧困是精神貧困。今年以來,丹鳳縣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和“等靠要”思想,采取“扶志”與“扶智”雙管齊下,創新載體,積極實施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普及學風、大興業風、傳承家風、重塑民風、弘揚村風;宣講教化、誠信顯化、愛心感化、制度固化、環境美化、司法轉化)主題行動,以精神文化鑄魂,以思想道德潤心,診療思想貧困頑疾,鼓勵貧困群眾致富思進的信心勇氣,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凝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精神力量。
制定目標,明確責任。丹鳳縣制定印發了“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實施方案和責任清單,確定12名縣級領導包抓12個示范村,召開推進會,縣委宣傳部成立5個督查組深入12個鎮辦進行專項督查,推進工作落實。全縣組建村(社區)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行動“互助組”148個,開展培訓宣傳450場次。
細化內容,創新方法。按照全縣實施方案和責任清單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縣上組建了科技培訓、法律講座、政策宣講和文藝宣傳等工作機構,進村入戶開展工作。各鎮村(社區)采取“5+X”模式,組織動員駐村幫扶干部、鄉賢能人、產業致富帶頭人、村兩委會成員和鎮辦司法干部等五支固定力量,組建精神脫貧互助組,同時,各鎮辦組織村(社區)對貧困人口進行摸底分類,按照不同類型的貧困家庭(人員),精準分類幫扶對象,以達到滿意效果。
政策宣傳,凸顯成效。無論是從丹江沿線的商鎮保定村、龍駒寨街辦馬爐村,還是到武關河流域的段灣、毛坪村,北山蔡川鎮留仙坪村、巒莊鎮中南村,沿路都能看到形式靈活、內容豐富、接地氣的宣傳標語和文化墻,據介紹,全縣新建宣傳欄268個,文化墻8000平方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政策、優秀傳統文化、文明新風等內容進行宣傳。
全縣各鎮辦結合“先鋒引領·丹鳳朝陽”黨建主題,建設村野公園,村莊規范、整潔、美觀,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基地。注重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教化、熏陶、濡染作用,逐步內化并外現為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實現了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民健身工程,數字電視和網絡的全覆蓋。大張旗鼓地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善行義舉“四德榜”上榜典型,表彰“丹鳳好人”,弘揚文明新風,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
龍駒寨街辦馬爐村沿路的山茱萸紅彤彤,果實掛滿了枝頭,飽滿誘人。山茱萸種植大戶劉云富這兩天正忙著采收,光他一家就承包了七八畝地栽植山茱萸,一年收入能有1萬多元,加上打工收入,一家三口順利脫貧。
馬爐村依托全國勞模劉西有故居、老村供銷社、山茱萸研究所舊址、老村招待所、傳統村落民居等歷史遺存,深度挖掘劉西有勞模精神,成功引進申農公司進行深度開發、規模經營,形成了集精神脫貧培訓教育、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特色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溪谷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帶動全村貧困群眾增收。村上新開通的網店,今年中秋售出綠色農產品禮盒300套,草編制品銷往南京2000多件,兩項收入11萬多元。
同其他村一樣,馬爐村開辦了脫貧攻堅“農民夜校”,組織夜校授課隊伍,邀請“五老”(老戰士、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和先進事跡。開展技術培訓后,村上很多人都成了山茱萸科管土專家,成立了科管服務隊,20多位隊員為本村村民科管山茱萸500多畝,還為鄰村科管輻射面積達到2000多畝,2017年該村74戶304人順利脫貧出列。
蔡川鎮留仙坪村李文朝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后,在村委會和包扶干部的幫扶下,積極發展產業、外出打工,如今一年能掙4萬多元,今年李文朝自動申請退出貧困戶。
“蔡川鎮結合實際,細化精神脫貧舉措,今年脫貧432戶1420人,已經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鎮黨委書記冀凌鋒高興地說。留仙坪村是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四扶五風六化”主題行動的推動下,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上建成光伏產業和五谷雜糧產業示范基地,綠化河堤產業路,實施田園籬笆景觀化,小橋流水點綴其間,人居環境越變越美,群眾脫貧志氣越來越足,大家鉚足勁力爭早日脫貧。
保定村作為商鎮精神文化脫貧示范點,結合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建設,建成了孝道文化館和國學講堂,弘揚商山紅蓮徐升蓮的孝行義舉。農家書屋和扶貧夜校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把文化教育平臺作為精神文化扶貧的主陣地,村委會附近修建的大型游樂場里面增設了書吧、茶吧,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新二十四孝”展板是保定村傳播孝道文化的一大亮點,新內容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儼然成為村民的“行孝指南”,通過時時留意、觀看、銘記,讓村民把孝敬父母變成一種普遍的價值觀,把行孝變成一種公共道德。
保定村也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為切實抓好脫貧攻堅工作,依據西臨棣花景區,北鄰秦嶺飛行小鎮和商山四皓遺址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堅持“文化為魂、山水為韻、黃花做媒、旅游活村”發展理念,以“支部+‘三變’+旅游+貧困戶”模式,著力打造集“休閑、娛樂、體驗、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流轉土地80畝,相繼建成兒童樂園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改造提升了村級活動場所。成立飛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組織群眾以土地、閑置房屋入股,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創辦黃花菜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畝,統一經營管理,兌付貧困戶土地租金2.7萬元、勞務工資4.7萬元,實現了“一份土地雙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