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時下,正是天麻收獲的季節。在丹鳳縣龍駒寨街辦大莊村貧困戶王朝家門前,密密麻麻的天麻晾曬在院子里,40歲的王朝面露笑容,正在用耙子攪著自家的金疙瘩。王朝高興地說,他家今年共種了1.3畝天麻,收獲將近5000斤,大概能賣四五萬元。在大莊村,像王朝這樣的天麻大戶有40多戶。
大莊村是商洛廣播電視臺的包扶點,轄254戶105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367人,屬于深度貧困村。這里是高寒山區,山大溝深,耕地稀少,群眾有種植天麻的傳統。近年來,包扶單位和村干部結合村上的實際,制定了“天麻打頭陣,養豬鼓后勁”的三年發展規劃,把天麻種植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長期產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為鼓勵貧困戶多種天麻、種好天麻,念好天麻致富經,商洛廣播電視臺邀請專家為天麻種植戶“充電”外,還每年拿出10多萬元作為貧困戶的補貼。
有了技術,有了支持,群眾種植天麻的勁頭更高了。在賈坪組村民張發社家,他逢人就講:“今年我種的天麻收成很好,每窩能收15斤,種了100多窩,就是1500多斤,最大的天麻有1斤多。”村上還要求村干部帶頭種植天麻,村支書屈早安今年收了2000斤天麻,賣了兩萬多元。他不但自己帶頭種天麻,還在家里辦了密環菌加工廠,為群眾種植天麻提供服務。
村上廣泛種植天麻還培育出了天麻收購大戶,東河組的黃建華今年收購本村村民的3噸多天麻,不但解決了種植戶的銷售難題,還把收購來的天麻進行切片加工,增加了附加值。正在幫助黃建華進行天麻切片的貧困戶黃寬喜說:“我們幫他干活,每天還有100元錢的收入,現在收入越來越多了,日子越過越好了。”
駐村第一書記張曉鳴告訴記者,今年大莊村有天麻種植戶200多戶,種植180多畝,僅天麻一項,預計收入180萬元以上。再加上種植豬苓、艾草、山茱萸、連翹和養豬等產業,預計今年村上收入達到480萬元。下一步,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將繼續加強扶志扶智教育,加大天麻種植培訓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讓人人都成為天麻種植能手,并多方爭取有關方面支持,進行天麻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促進群眾依靠天麻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