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云
2月11日,在丹鳳縣脫貧摘帽誓師大會上,來自各行各業的60名基層工作者,榮獲了2018年度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收獲了新年的第一份榮譽。
讓丹鳳肉驢走出陜西
“新年上班第一天就獲得這份榮譽,高興之余深感壓力和責任重大!”榮獲產業發展帶頭人稱號的80后青年羅勇說。
2014年,羅勇通過網絡查詢到養驢行業的發展前景,經過考察學習,第二年,便在丹鳳縣花瓶子鎮趙灣村選址,建成嶺南肉驢養殖基地,目前,肉驢年存欄量達1000多頭。在創業成功的同時,羅勇沒有忘本,更沒有忘記上級領導勉勵自己的話:發展養驢產業,帶動一大片,走出新路子。
近年來,羅勇一直思考如何把公司的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結合起來,他先后外出學習涉農產業的發展經驗,借鑒其他企業的扶貧帶動模式,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把養驢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前來咨詢的農戶,還成立了丹鳳縣嶺南肉驢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集中養殖和帶動各村貧困戶散養的辦法助力脫貧,在他的幫助下,當地122戶貧困戶通過養驢找到了致富新路子。
羅勇還積極吸納群眾進基地務工,鼓勵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入股參與分紅。2017年12月,趙灣村的42戶貧困戶領到了由合作社頒發的股權證和每戶400元的保底分紅,村集體也領到了股權證和1.6萬元的入股分紅。
“今年,我還想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養驢,把丹鳳肉驢的品牌打出去,走出陜西,走向全國!”羅勇說。
微信記錄竹林關變化
劉振是竹林關鎮王塬村的一名村民,也是丹鳳縣政協委員。2011年竹林關發生水災之后,他就在網上記錄竹林關的崛起和發展,2015年開辦了竹林關在線、竹林關微信公眾號,編發脫貧攻堅新聞稿件、宣傳脫貧攻堅先進事跡,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竹林關一點一滴的變化。
劉振說,在丹鳳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他始終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宣傳引領作用。曾獲得丹鳳縣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由他負責的竹林關微平臺榮獲“商洛市十佳網絡平臺”“丹鳳縣十佳網絡平臺”提名獎。
劉振還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10年來,一直秉持誠信為本、樂善好施的理念,為貧困、孤殘人群免費提供照相、復印等業務。“身為政協委員,在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更多的是立足本職,為全縣的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工作建言獻策,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
共筑健康脫貧夢
劉凱原本是市中醫院的一名醫生,當他看到許許多多貧困人群和精神殘疾人困苦的診療現狀,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經過艱苦打拼,創辦了商山康復醫院。
自丹鳳縣健康扶貧行動的號角吹響后,劉凱帶領商山康復醫院全體職工,緊緊圍繞讓群眾“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健康扶貧目標,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為每個精神病貧困戶發放一本健康扶貧服務卡、建立一份動態管理電子健康檔案、進行一次免費健康檢查、每戶精神病患者簽約一名家庭醫生,有力助推了縣上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
為了進一步核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的情況,核準患病家庭、人員和病種,劉凱帶領職工深入精神病患者家中開展健康狀況調查和精神疾病篩查,苦戰一個月完成信息統計、比對,建立完善健康扶貧基礎數據庫,為實施精準健康扶貧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
在業務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劉凱克服困難,組建醫療小分隊經常到村組開展健康免費體檢,并根據村民的健康狀況,分門別類地制定了健康指南,同時,積極為貧困精神患者進行診療和發藥、用藥指導。一次在義診時,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拉著劉凱的手,激動地說:“能夠經常看到你們,我們活得更有信心了,有你們在,我能多享幾年福呢。”
2018年10月,商山康復醫院開展為丹鳳縣貧困殘疾人免費體檢及貧困精神殘疾人發放精神科藥品活動,受惠人達1200多人次。2018年12月,參加了省民建組織的“關愛矽肺病人、關心貧困群眾、助力脫貧攻堅”愛心企業家捐贈活動,捐贈價值6000元的物資。
劉凱說,只有把扶貧工作中的小事做好了,才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只要有群眾需要幫助,自己就會一直在健康扶貧的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