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娟
有了新家,李梓宣學習更用功了。
給李銀存家捐助的各種家具
“梓宣,梓宣,快來快來,看看誰來了?”隨著李銀存的一聲吆喝,從小區樓道里跑出了他的女兒李梓宣。
“叔叔,阿姨,我有新家了。”跑到我們眼前的李梓宣,羞澀中帶著雀躍,指著身旁一樓的窗戶說:“這就是我的新家。”
這應該是瑟瑟深秋里最晴朗、最開心的一天。當我和同事們來到丹鳳縣城西7公里處的易地搬遷安置點,走近老君7期2區5號樓一單元一樓東戶李銀存家門口,面對他家分到的通透、亮堂的新房,面對剛剛打工回來的李銀存和剛剛放學回來的李梓宣,我們的心情因為激動而難以平靜。
李銀存是龍骨巖村五組村民,家住離村委會6公里的大西溝里,因為家境貧窮一直沒有找到媳婦,50歲時遇到流浪到村里的智障女人黃春芳,與其結婚成家。婚后,他們居住的兩間泥土房不幸失火,縣民政局補助了1.7萬元,讓他修繕住房,誰料又逢妻子難產到省城住院,花光了所有補助款和家里僅有的積蓄……無奈的他們,只有租住在鄰居家的3間土房里。
2013年,李銀存家被識別為貧困戶。2016年我們單位包扶該村后,包扶李銀存家的同事張曉紅深感他家貧困情況嚴重,多次深入他家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鼓勵他們振作精神,督促、聯系李銀存已經4歲的女兒李梓宣進入龍巖小學學前班,幫助、指導他家發展養殖業。張曉紅還多次發動、帶領同事們向李銀存家捐助衣物和孩子的學習用具,自己經常給李梓宣買玩具、零食,去龍巖小學看望她,向老師詢問她在校的情況。當他看到李銀存沒有文化,妻子不能正常與小梓宣交流,不能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因缺乏母愛總是不言不語緊鎖眉頭時,他就產生了一個念頭,想認小梓宣為干女兒,接她來城里,由他和妻子照顧并資助她上學。和妻子商量好后,他幾次去李銀存家試探,發現李銀存雖然家庭貧困,卻視小梓宣為掌上明珠,只要孩子能在身邊,吃啥苦受啥罪他都愿意。至此,張曉紅明白小梓宣是李銀存全部的希望和寄托,如果他要領養孩子,李銀存思想上通不過,精神上也承受不了,所以,他只能把這份愛心變成切切實實的幫扶。雖然這幾年該享受的扶貧政策李銀存家都享受到了,但因為他每天要接送女兒上學,根本沒有時間出去務工賺錢,家里的居住環境、生活面貌還是沒有很大改觀。
我和幾個同事受張曉紅影響,曾多次隨他去李銀存家,捐衣捐物,打掃衛生。記得我第一次去他家,是2017年冬天,空蕩蕩的3間土房里,除了一個老舊破爛的兩格子柜,就是一張坑坑洼洼的床。一家三口的衣服,亂七八糟地堆放在一個舊木箱子上。我問:“娃平時在哪兒寫作業?”李銀存指著一個歪歪扭扭的椅子說:“娃就趴在這。”我聽后一陣心酸,說以后有機會了,把家里的桌子給娃拉一個過來。可是,后來每次去包扶村時都急急匆匆,翻山越嶺一路顛簸,到村里后忙著干自己的工作,一直沒有兌現給李梓宣拉書桌的承諾。
今年8月底,李銀存終于搬出了莽莽大山,攜妻帶女住進了縣城西邊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秋深風寒,從山的那一邊到縣城的這一邊,李銀存一家過得怎樣?女兒和老師、同學們相處得如何?李銀存找到活干了沒?智障且腿腳不便的黃春芳習慣新環境了沒有……這些問題又成了張曉紅和同事們的心事。昨天,當我知道大家要去走訪李銀存的新家時,就從家里抬出五六年前買的一張兩層玻璃的電腦桌,擦凈上邊的灰塵,我要兌現自己幾年前說過的話。與此同時,張曉紅抬來一張木床和席夢思床墊,單位上也買了餐桌和凳子,還有一些孩子的學習、生活用品。
進門之后,李銀存的新家果然如我所料,除了簡單的鍋灶用具,一個茶幾一張舊床,再沒有其他家具。我們的到來,李銀存顯然很欣喜,一邊和大家擺放抬進來的家具,一邊告訴大家女兒在不遠處的老君小學上學,來去不用接送,有小區同學相伴,自己也有空子攬活干了,最近在墓場搬磚,每天能掙200元工資……聽著李銀存的絮叨,同事們都為他家高興,好像看到希望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身上充滿無窮的力量。小張、小宋幫忙整理隨處亂放的生活用品,美女小李給孩子洗頭、梳頭,輔導作業,張曉紅和李浩比劃著以后買了電視放在客廳什么位置,老葉嘰咕著說天冷了,這個家里還需要個烤火爐……
我們離開時,李銀存一再挽留大家吃飯,說在家里吃或者在外邊飯館吃都很方便。我們笑著說不用了,都笑得很開心,為忠厚老實的李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