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下鄉“把脈開方”——
甘當村民的貼心人
白志鑫
雷亞妮(右)叮囑工人注意平整菌床事項
9月20日,記者走進丹鳳縣明天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在采摘、分揀、包裝雙孢菇,一派繁忙景象。
“雙孢菇屬中溫偏低型的食用菌,具有變溫結實性,菌絲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23℃—25℃,子實體生長形成最適宜溫度為14℃—18℃,低于12℃子實體生長緩慢,高于18℃子實體生長過快,皮薄易開傘,質量低劣。”忙碌的身影中,一名說話干練短頭發的女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只見她一邊認真查看菌棚溫度,一邊叮囑工人注意事項。
“這是市上派下來幫助我們的科技特派員雷亞妮,從種菇到收菇各個環節,她都要來給我們詳細指導,幫我們解決了好多問題。”基地生產經理李益勛說。
雷亞妮是市農技站的一名農藝師,多年來從事食用菌、蔬菜、農業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等工作。2020年7月,經市科技局選派,雷亞妮擔任丹鳳縣棣花鎮茶房社區的科技特派員,對當地的食用菌企業和發展食用菌的村民開展農業科學技術服務指導工作。
擔任科技特派員以來,雷亞妮利用空閑時間到生產一線調研,通過實地調查、與管理技術人員座談等形式,深入了解援助企業的生產運營情況。她從新技術的引進、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并依托單位信息科技平臺和資源,為企業和村民提供市場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撐。
“科技特派員手把手教,工作人員很快掌握了出菇技術,現在雙孢菇和草菇的產量、質量都得到了提升,就連工人也都成了技術員。”商洛鑫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方說。
位于棣花鎮鞏家灣村的鑫垚雙孢菇基地以雙孢菇種植經營為主,在進行科技指導的過程中,雷亞妮根據生產實際,結合市場需求,以企業為依托,積極推廣“一棚兩菇”生產模式。
“雙孢菇春秋兩季均可栽種,整個生長周期一般在70天至120天,是在雙孢菇大棚春夏季增加種植一料草菇,秋冬季種植一料雙孢菇,這樣一個大棚一年就可種植兩種菇,可以實現全年周期生產,大大提高大棚利用率。”雷亞妮說。
在“一棚兩菇”生產模式下,商洛鑫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草菇、雙孢菇年產量提升到500噸,年產值提高至260萬元,帶動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務工,村民并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分紅等方式增加收入,這樣就牢牢把農戶鑲嵌在產業鏈上,讓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發展產業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下個月就要準備種植草菇了,目前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你幫我看看還要注意啥?”“我菇棚的菌床上長了一層白色棉絮狀的菌絲,最近出菇特別少,這是咋回事啊?”……幫扶一年多時間,像這樣的求助問題,雷亞妮遇到不少。每到這個時候,她積極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幫助菇農解決難題,將農業科技服務做到了隨時隨地化。
茶房社區菇農李芳霞談起雷亞妮對自己的幫助時激動不已:“有一次,我這個棚出現了雜菌污染,出了好多畸形菇,我們都快愁死了,給科技特派員一打電話,人家當時就在電話里給我說了解決辦法,第二天一大早就來菇棚幫我。”
在菇農心中,科技特派員不僅僅是技術員,更是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的貼心人。
“發揮我們所長,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落實,對企業、村民和我們來說是三贏。”雷亞妮說,下一步,她將繼續做好科技幫扶,加強外部聯系,通過招商引資,推動產品精深加工項目落地,提高食用菌產業附加值;充分利用“農業大市場”平臺,積極開展信息、農資、產銷等服務,拓展服務渠道,增強菇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