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米子揚 侯彬
2018年,35歲的許昆鵬放棄在國企的穩定工作回到了丹鳳縣棣花鎮的老家——許家塬村。在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他試種了70畝狝猴桃,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今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近百畝。9月15日,記者前往采訪時,他正在狝猴桃產業基地檢查果子的成熟度。“今年大部分果樹都有了樹形,藤蔓開始爬架,為了保障品質和產量,得把已經長出來的果實及時剪掉,為明年豐收打好基礎。”
在許昆鵬的帶領下,2020年村集體流轉土地206畝,按照標準化建成了狝猴桃產業園。“前3年狝猴桃處于前期培育階段,還不能收獲果實,我們就讓村民在地里套種了土豆、黃豆等農作物,實現狝猴桃種植支出和農作物收入的平衡,也讓村民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許家塬村村支書許建豹說道。
家門口就業,幸福感更強,而在許家塬村,這種幸福的氛圍不止體現在狝猴桃產業基地。
雨后初晴,走進村里的現代化雙孢菇生產園區,一股菌類獨特的清新氣息撲鼻而來,一朵朵雪白的雙孢菇長勢喜人,數十名工人正在采摘、分揀、裝籃,一派繁忙景象。“這邊的菇要抓緊采摘,馬上就要長過頭了!”園區負責人劉航正在指導工人們采摘雙孢菇。“雙孢菇的生長速度很快,需要及時采摘,否則菇肉就會變軟,口感就不好了。”劉航告訴記者,目前雙孢菇種植已完全實現工廠化生產,種植廠房的溫度始終控制在20度左右,全年都可以實現種植采摘。在適宜的溫度里,雙孢菇一夜之間就能長起來,從下種到采摘,只需要幾天的時間。
“菇房里冬暖夏涼,只要一有時間我就來摘菇,一月最少都能掙2500元。”羅靜是許家塬村村民,她一邊麻利地采摘著雙孢菇,一邊對記者說。在許家塬村像羅靜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菇房內的工作條件好,工作難度低,工作時間自由,適宜像她這樣的家庭婦女前來務工,熟練工一天可以采摘五六百斤,收入一兩百塊錢不成問題。“產業園離我家不遠,一年到頭都能在這兒干活,既能顧家還能掙錢,我知足了!”村民李芳笑著說道。
目前,許家塬村的食用菌產業園一期建設已投用兩棟菇房,占地面積120畝,雙孢菇種植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預計年產量可達到4000噸,年產值3500萬元,帶動周圍50多名村民務工增收。小小的雙孢菇,成了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源頭活水。
9月初,正是核桃成熟的金秋時節。“每天在自己的家門口,說說笑笑地打著核桃,一天可以有六七十塊錢收入,這樣就挺好。”今年65歲的夏秋芬正在砸著核桃,處理好的核桃仁即將送往初加工場榨成核桃油。“這幾年政策好,村里流轉了我們的土地發展產業,還讓我們在園區務工,除了土地流轉金,我還能掙工錢,一年能掙不少呢!”夏秋芬高興地說。坐在她身邊的還有十幾個這樣的老姐妹,院子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許家塬村的核桃種植園面積達2000畝,是村里規模最大、帶動增收最多的產業。近年來,許家塬村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標準化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吸引能人大戶、合作社企業來村發展產業,陜西天宇潤澤生態有限公司在這里流轉了核桃地1400多畝,建成了集旅游觀光采摘體驗于一體的核桃主題公園。千畝核桃園建立后,通過入股分紅、土地租金、提供公益就業崗位、發展林下經濟等方式,不僅讓核桃變成了當地村民的“增收致富果”,還為村民解決了就業難問題,帶動了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從許家塬村一路向東60多公里后,便到了武關鎮的毛坪村,映入眼簾的是綠水環繞著青山,柏油路面干凈整潔,萬綠叢中鑲嵌著黛瓦白墻,一派生機盎然。
車子繞進山路后,不遠處一片碧綠的茶園便出現在眼前,“我在毛坪有塊茶”幾個大字立在茶園中央,落日的余暉撒在茶樹上,為這幅景象增添了幾分詩意。毛坪村素有“丹鳳茶葉之鄉”的美譽,茶葉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毛坪村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現在村上家家戶戶都種茶。”正在茶園中忙活的村民金淑娥告訴記者:“我家掌柜的身體不好,兩個孩子又在外面上學打工,家里勞力就我一個,種茶葉的收入幫我緩解了很大的生活壓力。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這樣的日子誰不想過?”據村支書李棟介紹,毛坪村從漢中、浙江引進了黃茶、白茶、龍井等優良品種,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6000畝,茶葉年產量60噸左右,年產值2000多萬元。戶均茶園20畝,人均茶葉收入3000元,戶均通過茶葉增收可達1.2萬元。
在產業發展提升的同時,毛坪村同步推進美麗鄉村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打造了生態宜居、茶園觀光、鄉村旅游一體化的美麗鄉村,多維度拓展增收路徑,吸引了大量年輕勞動力回鄉創業。李棟說:“除了發展茶葉品牌,我們還積極探索了茶旅融合的模式,相繼建成了特色茶博館、茶博園、茶香書吧、手工茶炒制體驗中心等茶文化展示區,讓游客在品味香茗的同時感受茶文化的歷史和人文情懷。春季采茶時節自駕游高峰期,每周可吸引游客1000多人。這些措施都能帶動村上旅游業的發展。”下一步,毛坪村將以“高品質、名品牌”作為茶葉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升茶葉加工工藝和品質,統一茶葉品牌,利用網絡平臺多途徑進行宣傳推廣,進一步擴大茶葉產業效益,增加群眾收入,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就業。
村里的黨員李偉是去年從外地返鄉創業的,由于母親常年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他便放下了在外的工作,回到了老家辦起了農家樂。“近幾年毛坪發展很快,環境越來越好,每到節假日,來這里旅游觀光的游客很多,但是農家樂這方面還是空缺,所以我就回來創業了。”李偉說:“剛好我在外面也是做餐飲行業的,所以就開辦了農家樂,主要做的是家常菜。咱們毛坪遍地是食材,我經常去山上挖鮮竹筍,配上臘肉一炒,香得很。”在與李偉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如今毛坪村的鄉村旅游建設正如火如荼,特色民宿、農家樂,采摘園吸引著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在勞動節期間,李偉家的農家樂每天能接待一百多人,純利潤能達到四五千元的水平。李偉告訴記者:“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在自己家就能做生意,還方便照顧老人,村里條件、環境又這么好,感覺確實比前幾年在外面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