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雨萌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丹鳳縣竹林關鎮丹水社區,眼前一棟棟白色安置房整齊排列,道路寬闊干凈,商鋪林立井然有序,社區工廠里一片繁忙。
丹水社區是移民搬遷新型城鎮社區,下轄20個居民小組2837戶11168人,其中易地搬遷850戶3386人。搬遷之前,村民大多以農業生產或者外出務工為生,如今搬到社區,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卻無地可種,生計成了頭等問題。搬來容易,如何留得住村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
有了產業支撐,村民收入不愁。
“為了解決居民就業難題,我們大力發展社區工廠,引進了雅爾艾集團、萬朋輝電子廠。積極發揮本地龍頭企業凱農魔芋公司的帶動作用,共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目前就近吸納勞動力800多人,實現人均年增收2.5萬元。社區依托門面房出租或自營發展個體商戶234家,實現年營業額300多萬元。社區設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加大創業就業技能培訓力度,涉及家政服務、服裝縫紉設計、種植、養殖等領域,2021年累計開展培訓8場400人次,提供就業信息200條,組織‘點對點’勞務輸出32次600多人。”丹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徐東濤說。
錢袋子鼓起來,精神也要“富”起來。為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丹水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對社區雙職工子女、留守兒童進行免費托管。社區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培育踐行主流價值,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注重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傳統節日,社區干部積極聯系縣劇團到社區舉辦文化進社區、文藝演出等活動。同時,黨員牽頭組建燕子歌舞隊,組織社區群眾跳廣場舞、秧歌、健身操,引導開展健康向上的休閑娛樂活動。社區以網格為單位,定期組織開展拔河、跳繩、看電影、拍抖音等活動,不斷促進居民相互融合,引導居民形成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021年國慶節前夕,丹水社區召開表彰會,對20名道德模范進行表彰,鼓勵大家以模范為榜樣,不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社區還開設“紅喇叭廣播室”,播報黨的政策、先進人物事跡;依托廣場大屏幕、網絡媒介,傳播黨的好聲音,引導群眾積極向善,實現心靈美。
社區要和諧,穩定是保障。丹水社區將106棟樓劃分為20個網格,建立“黨總支+黨支部+網格長+網格管理員”的四級網格管理體系,通過“網格+微信群”服務模式開展政策宣傳、矛盾糾紛排查、移風易俗等工作。
竹林關鎮長石練、陽河等6個村距離丹水社區路途遙遠,搬遷至丹水社區的村民有時回村委會辦事十分不便,社區服務中心了解到情況后,于2021年3月在社區開設了便民服務代辦點,由偏遠的6個村派駐工作人員定期到社區辦理便民事項,這樣一來村民無須返村,在社區就可以辦理戶籍證明、享受臨時救助,有效解決了群眾辦事“兩頭跑”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群眾安全無小事。丹水社區建成警務室,安裝800個攝像頭,用‘10+1’工作法快速調解群眾矛盾糾紛,全力為大家做好服務,提供安全、放心的社區環境。”徐東濤說。
一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照顧,社區服務中心對此類人群進行摸底,定期走訪慰問,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子女都在外地,社區的這些娃娃平日跟我們親得很,有啥事給他們一說,他們就會想辦法幫我們解決。”社區空巢老人李業憲滿懷感激地說。
昔日的移民新村正一步步成長為安全、美麗、和諧、幸福的新型社區。在節假日或者午后,丹水社區燕子歌舞隊在廣場上翩翩起舞,舞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籃球愛好者在球場揮汗如雨,磨礪健康的體魄和心態;江邊明亮的路燈下,居民散步休閑或者鍛煉身體,不時傳來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