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我家原來是貧困戶,村支書馬繼軍多次到家里和我商量脫貧的門路,后來他建議我養飛鼠。在他的幫助下,我從2015年開始養殖飛鼠,每年養殖300多只,年收入八九萬元,很快就脫了貧。我家現在有了好日子,得感謝馬支書!”6月6日,丹鳳縣蔡川鎮留仙坪村四組脫貧戶周全富對記者說。
周全富口中的馬支書是留仙坪村黨總支書記馬繼軍。這個70后漢子1998年從供銷社下崗后外出打工,2003年回鄉任界牌村文書,2004年11月任村主任,2009年12月任界牌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6月至今任留仙坪村黨總支書記。問到他為啥放棄打工回來當村干部,他笑著說:“看到咱山里的鄉親們還是那么窮,我就想回來給大家帶個頭,讓咱山里人都富起來。”
2004年,馬繼軍任界牌村村主任時,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沒有一座橋,群眾過河走列石,出門走的是泥土路。為了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馬繼軍多方奔走,爭取財政資金70多萬元,一鼓作氣修了8座跨河便民橋,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他還爭取交通、財政部門項目和資金,修建了寬3.5米、總長3.3公里的通組水泥路。
“為了改善農業立地條件,馬支書從縣農發辦爭取資金為一組二組修河堤2500米,保護農田500多畝。拉自來水沒有資金,他就上門發動群眾義務投工,爭取縣水利局塑料水管7000多米,解決了我們村186戶群眾的飲水困難。”留仙坪村黨總支組織委員田珍告訴記者。
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建華介紹,馬繼軍干事務實高效,群眾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因此,他在群眾中威信很高。2014年,原界牌村、澗子村、留仙坪村3個村合并為現在的留仙坪村,馬繼軍擔任合并后的留仙坪村黨總支書記。上任后,為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他多方爭取資金130多萬元,新修老君河東產業路3.2公里。爭取資金40多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150多盞、景觀燈28盞。在縣交通局和扶貧局的支持下,投資150多萬元,修建澗子組、留仙坪組便民橋5座。
留仙坪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波說:“我們村地處山區,是重點林區,坡塬地較多,黑沙土質適合種植中藥材。馬書記邀請農業專家調研,分析我們村最適宜種植蒼術,群眾積極性很高,現已發展蒼術700多畝。蒼術一般生長期需要4年,采收后,每畝蒼術可增收7萬多元。另外,又種植板藍根、桔梗、油菜,油菜收了種油葵,實現了‘春看油菜秋看葵’。”
馬繼軍聽取群眾意見,利用留仙坪村的柏樹資源,引導30戶群眾養殖飛鼠,戶均年增收8萬多元,村民石亞山等5人通過養殖飛鼠走上了致富路。他帶頭發展蔬菜大棚項目,爭取縣鄉村振興局扶持資金100萬元,建蔬菜大棚10個、采摘園3個,發展反季蔬菜7個品種。將蔬菜基地委托專業運營公司經營,村集體利潤分紅,村里10多人在農業產業園長年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2018年,馬繼軍發起成立丹鳳縣仙洞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他通過市場調研,到河南考察,投資5萬元從河南購進石磨機械設備2套,投資21萬元將供銷社舊房改造成石磨雜糧加工廠。加工生產的石磨雜糧注冊了商標,進了超市,受到消費者青睞。
留仙坪村曾是陜南游擊隊指揮部所在地,又是1946年8月中原突圍部隊與陜南游擊隊會師地,是一片紅色熱土。留仙坪村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紅色歷史文化,還原革命舊址、改造提升相關基礎設施,使這個秦嶺深處的小山村,轉變成新興的紅色旅游“打卡地”。目前,馬繼軍正在招商引資,已完成征地14.8畝,與有關公司合作建設拓展訓練基地,為村里爭取新的增收項目。
馬繼軍說:“留仙坪是我的家鄉,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為群眾做的工作微不足道。我們村將繼續以紅色文化旅游和綠色生態農業為主線,以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加大油菜、核桃、雜糧等產業發展力度,提高群眾收入。同時,我們還規劃商業街區特色店鋪12處,改造原留仙坪鄉政府為康養基地,計劃可帶動30多人就業。計劃引進專業運營公司,把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好、運營好,奮力實現村美人富的目標。”
2015年6月和2018年6月,馬繼軍先后獲全市優秀村級黨組織書記榮譽;2020年11月,他被丹鳳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授予丹鳳縣脫貧攻堅劉西有式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