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黨世文
“我現在的居住環境和城里沒兩樣,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樓房,走的是平坦整潔的水泥路,幼兒園、超市、小學、衛生院、社區工廠都建在了家門口……”7月11日,丹鳳縣龍駒街辦鳳冠新城安置社區搬遷群眾劉安貴,細數搬遷后的新生活。
筆者走進鳳冠新城安置社區,眼前是鱗次櫛比的居民樓,郁郁蔥蔥的綠化植被。廣場上,幾位老人坐在座椅上談笑著,孩子們在追逐嬉戲……
近年來,丹鳳縣按照“五位一體”(易地移民搬遷、產業園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精準幫扶、消費市場培育)和“四區同建”(循環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新型城鄉社區)的發展思路,為搬遷群眾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住進新居不久,我就順利在社區黨組織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如今我是物業公司一名水電工,月收入3000多元。”鳳冠新城安置社區搬遷群眾張靜說。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逐步能致富”,丹鳳縣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采取安置房建設規劃、配套設施規劃、產業致富規劃“三規合一”的辦法,在集中安置點同步建設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及社區工廠,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和群眾就業增收;不斷加大惠民政策幫扶力度,在集中安置點配建了商鋪,采取政府擔保、無息貸款的形式,帶動更多群眾創業就業增收;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召開專場招聘會、組織勞務輸出、開發公益崗位等方式,做好“就業崗位菜單式對接、就業狀態清單式”管理,鋪就群眾就業致富路。
為不斷滿足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丹鳳縣還積極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在移民搬遷社區成立黨支部、居委會和監委會,構建“黨支部+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三級網格管理體系。在完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的基礎上,該縣設立了超市、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機構,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同時持續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建成全縣移民搬遷社區服務中心,做好搬遷、社會救助等政策銜接,建立搬遷戶水電費和物業費等補助制度,不斷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
“自從有了紅白理事會,家家戶戶都弘揚新風尚,避免了攀比,也減少了鋪張浪費。”商鎮商邑安置社區搬遷群眾牛亞民說,“我們社區紅白事提倡新辦、簡辦,不管誰家有事,紅白理事會成員都積極幫忙,不僅省錢,還省心,村民都說好。”
為了進一步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丹鳳縣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切入點,組建紅白理事會,制定社區民約,舉辦社區道德講堂,選樹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不斷擦亮鄉風文明底色。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丹鳳縣先后安置易地搬遷群眾7076戶28288人,建設集中安置點12個;舉辦各類技能培訓200余場次,累計培訓2.9萬人次;有10521名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其中有6000余名搬遷群眾就地就近轉化為產業工人;全縣建成社區工廠、扶貧基地36家,設立易地搬遷勞動力公益崗位226個;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易地搬遷家庭1人穩定就業,易地搬遷群眾不僅住進新房子,而且鼓起“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