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王天彤 見習記者 黃朝梅
2月20日,室外雨雪間作,春寒襲人。在丹鳳縣商鎮老君社區老虎溝口的娃娃魚養殖基地,王忠心正在自家室內魚池里忙得熱火朝天。
“等一下,我去拿個礦燈。”跟隨王忠心來到他的娃娃魚室內養殖場,入眼幾乎是一片漆黑,隱約看到一個個養殖池整齊排列,星羅棋布。
“目前我這養殖場里生活著大大小小的娃娃魚差不多有12萬尾。”王忠心說,“因為娃娃魚害怕光線,黑暗、潮濕的環境才有利于它們生長,所以室內養殖場里沒有裝燈。”
隨著王忠心手中礦燈的光掃過,才發現了娃娃魚的蹤跡。有的魚池遍布密密麻麻的小娃娃魚,有的魚池散布著許多紅色小魚,還有的魚池娃娃魚與紅色小魚共享生存空間……
娃娃魚身體扁平,頭寬而圓,口很大,眼極小,尾部側扁,四肢短小,前肢很像小孩的胳膊,棕褐色的背部綴有大小不等的云斑,神態憨厚可愛。
“娃娃魚,學名大鯢,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食用人工繁殖子二代以上的娃娃魚是不違法的。”王忠心介紹,娃娃魚對于生活環境要求極高,一般生活在山區清澈的溪流中,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素有水中“軟黃金”之稱,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需求量很大,因此人工養殖娃娃魚經濟效益高。
“這兩尾娃娃魚好像在打架呢!”
“肯定打呀,剛開始把它們放在一個魚池里的時候,彼此不太熟悉,就會打架。時間長了慢慢熟悉之后,就和睦相處了。”王忠心說,這兩尾娃娃魚一個65斤,一個58斤,最大的已經賣給了三亞的一個廠家,那邊老板因有事一直沒過來,可能到今年3月份來拉過去。
王忠心邊說邊把礦燈照向那個只有兩尾體型最大的娃娃魚和零星的紅色小魚養殖池。
“這些活蹦亂跳的紅色小魚,就是娃娃魚的餌料。”王忠心說,這個娃娃魚好養,不吃任何飼料,只吃小魚小蝦之類的,不污染環境。
“我今年58歲了,從2012年開始養殖娃娃魚,到現在已經有12年多了。”談起娃娃魚的養殖經歷,王忠心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以前在超市里給人家干活兒,在柜臺賣肉。20多歲的時候,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第一次見娃娃魚,就很喜歡這種動物,后來心里就一直想著這個事情。”
于是,王忠心留意查閱各方面的資料,當了解到扶持政策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丹江源大鯢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剛開始養殖的時候,通過別人介紹到河南省三門峽市學習考察,聘請那邊的技術員手把手教學了一個多月,經過不斷摸索、學習,王忠心掌握了娃娃魚的養殖技術。
“第一次就養成功了,當時養了200多尾娃娃魚,掙了不少錢。”王忠心高興地說,最早的時候對娃娃魚的生活習性不太了解,感覺很深奧,其實娃娃魚是很好養的,主要是保證水質干凈,搞好衛生。
開始養殖娃娃魚時還存在繁殖瓶頸,魚苗需要從漢中、三門峽等地引進,極大地增加了支出。后來,他培養出了自家的種魚,實現了自繁自養,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那些大的應該都賣完了,去年8月份我們來的時候還有這么長的,養殖池里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娃娃魚。”與我們同行的丹鳳縣商鎮干部邊比劃邊說。
“我這現在年年都有賣的,養一茬娃娃魚大概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長到3—5斤,一般在3斤左右開始售賣。”王忠心說,目前市場穩定,與客商保持著長期合作,主要銷往北京、廣州、長沙,他們都是整車來拉。2023年10月中旬,已經往廣州運了2.3萬斤,往北京運了1.8萬斤。
走出娃娃魚室內養殖場,記者看到旁邊區域的工人們正在將加工好的娃娃魚酒進行打包裝盒。
“我這是小作坊,從2021年開始制作娃娃魚酒,產品已經通過了省市縣質檢部門的鑒定。”王忠心說,近年來隨著養殖技術日益精進提升,娃娃魚養殖越來越普遍,價格開始逐漸走低,他也在不斷琢磨新的“致富經”。
2023年,王忠心在政府撥發五萬元補貼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小型冷庫,目前他正在著手進行大鯢深加工,研發娃娃魚小零食等系列產品,不斷延伸養殖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