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媛 張高)4月17日,筆者來到蘇陜協作項目許家塬村食用菌產業園,一個個破土而出的雙孢菇像密密麻麻的“小白傘”,擠在秸稈等農作物制成的培養基上,七八天后它們將被采收加工,跨洋過海走向國際市場。據了解,2023年,丹鳳縣雙菇出口創匯4283萬元人民幣,銷售額突破1億元。
近年來,丹鳳縣把雙孢菇產業作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一環,持續在基地建設、技術改進、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環節加大投入,構建全產業鏈條,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丹鳳縣委、縣政府聯合企業,大力構建集菌種研發、基質制作、工廠化生產、多類型加工、產品研發、外貿出口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邀請行業專家統一生產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管理,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和企業種植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全縣建成雙孢菇傳統大棚432個、工廠化生產菇房64間、愛爾蘭棚40個。
丹鳳縣探索“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直供+外貿”新發展模式,實施產業鏈龍頭企業引育工程,先后培育陜西夏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鳳縣永福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夏雨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3家,發展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企業15家、食用菌合作社30家。圍繞品種選育、菌種生產、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等方面,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杜雙田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擔任顧問,邀請河南、河北等地的15名技術員開展指導,成立雙孢菇菌種研發中心、產品檢測實驗室,開發雙孢菇產品25種,注冊秦姑源、佳夢興等商標18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發揮雨丹協作機制優勢,以南京為中心,拓展江浙滬市場,通過“雙孢菇基地+收購網點+物流配送”模式,建立穩定直銷渠道,讓丹鳳雙孢菇走上了江浙滬百姓的餐桌。
該縣把雙孢菇納入縣級重點產業,謀劃雙孢菇產業園區建設、技術改進等方面重點項目,通過中央和省上資金支持,建設雙孢菇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精深加工生產線,建成省級農業產業園區1個、百萬袋食用菌生產基地5個。建立產業發展獎勵扶持制度,每畝雙孢菇種植補助1000元。投入蘇陜協作資金1000萬元,強化設施設備建設,實現雙孢菇(草菇)種植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全程人工環境控制,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雙孢菇產量由年產3.2萬噸增加到4.6萬噸。
丹鳳縣積極構建“基肥—鮮菇—有機肥—農作物(水果)—秸稈—基肥”的雙孢菇產業鏈循環利用體系,將畜禽養殖每年產生的5.5萬噸糞便、8萬噸農作物秸稈制成雙孢菇生產基肥,雙孢菇生產后的菌糠加工成腐熟有機肥,替代化肥用于水果、蔬菜等種植業,年生產有機肥5萬噸以上,提高了全縣22萬畝農作物、果園生態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