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任丹江 蔡雨橋
“執法公正,心系百姓。”在丹鳳縣竹林關法庭庭長龔永紅的辦公室內,一面錦旗引人注目。
“這面錦旗是今年5月份,家住丹鳳縣城的朱老專門趕來送到法庭的。”龔永紅介紹,事情源于他幾年前辦理的一起撫養費糾紛。當時,朱老的兒子作為被告離婚后,調解約定女方承擔2個子女撫養費,但隨后女方怠于履約,為此龔永紅聯合基層各方力量,前往北京等地,找到女方,促使其及時履行義務,并跟蹤督促直至2021年完成最后一筆撫養費給付。
近年來,竹林關法庭通過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維輻射,因地制宜打造“網格法庭”,在深化源頭解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服務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
橫向聯動優服務
“法庭管轄范圍包括竹林關、土門2個鎮26個行政村、174個村民小組,轄區共有4.7萬多人。”在法庭工作10多年的龔永紅對基層情況十分清楚。由于與商南、山陽2縣交界,轄區內有全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點——丹水社區,目前搬遷群眾2801戶10576人,這給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推進“一法庭一特色”創建中,竹林關法庭主動對接黨委、政府,推動多方力量匯聚在“網格”。排查中,法庭工作人員發現因房屋漏水導致的鄰里關系矛盾增多,有集體訴訟風險,遂對排查出的12起矛盾分析成因,提出化解方案報鎮黨委,通過多方協調,對該類型問題進行訴前處理,目前尚無糾紛流入法庭衍生成訴訟。
為充分發揮調解工作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竹林關法庭完善重點案件會商聯處聯調機制和行業部門協作聯動機制,成立由地方黨委政府牽頭、“法庭庭長+派出所所長+司法所長”為合力的“三長聯合”專班,對存在訴訟風險的矛盾,提前派員聯合調解,構建“聯合調解+司法確認”協作模式,實現糾紛分層遞進化解,成功率達85%。今年以來,法庭通過橫向聯動舉措,提前化解發生在丹水社區的5起交通事故及健康權糾紛。
縱向貫通搭平臺
“去年,我們在人民調解員培訓會上,排查到張某與其大伯之間的矛盾,便第一時間啟動訴前調解機制,與村調解組織聯動,3次上門化解糾紛。”龔永紅說,法庭堅持用群眾身邊人解群眾煩心事,充分挖掘本地鄉賢文化資源,打造“丹水之濱”調解品牌,實現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解決在網格內。
竹林關法庭還結合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對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由法官定期為人民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網格員開展調解指導培訓。今年以來,聘請鄉賢“特邀調解員”2名,開展網格員培訓2次,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80%以上。
竹林關法庭將訴前解紛與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相融合,把法官的專業優勢與網格員的民情優勢相結合,創新“法庭+網格”工作模式,將社區106個網格分配給4名法庭干警包片負責,將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協調、聯動調解、督促履行等納入法庭日常工作。目前,已指導調處矛盾糾紛20多起,特別是對一起涉及190多戶居民天然氣供氣合同隱患成功調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多維輻射提效能
為有效解決搬遷村民集中居住出現的新型社會治理難題,竹林關法庭積極延伸服務觸角,以“網格+”為載體,加強多向輻射,切實打通司法服務人民群眾“最后一公里”。
推進“網格+矛盾排查”,做好前端預防。充分發揮社區干部、黨員、中心戶長、樓長等網格員作用,對社區居民的矛盾糾紛、信訪等情況進行摸底,根據摸底結果,與法庭干警開展風險評估,并進行紅、黃、綠“三色”風險等級標識,逐戶制定矛盾化解和風險防控方案。
推進“網格+司法服務”,做優便捷訴訟。探索建立全能型法庭,“一攬子”實質性解決群眾立案、審判、執行司法需求,切實減輕山區群眾往返奔波之苦;積極延伸訴訟服務觸角、健全服務網絡,針對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優先辦、上門辦等服務,今年以來,開展上門立案5件、上門調解8次。同時,立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午間、周末法庭品牌,利用午間、周末調解的案件數達全庭案件的20%。
推進“網格+巡回審判”,做強“無訟”村居建設。融合“家和”“無訟”司法理念,夯實“明理”“守法”兩大框架,扎實開展巡回審判、巡回調解、巡回普法等活動,邀請社區居民旁聽庭審,以案釋德、以案普法,力促“無訟”村居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在社區開展案件調解和審判6次,開展普法宣傳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