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盈琳
社區干部通過社區講堂向群眾講解最新惠民政策
群眾開展扭秧歌等民俗活動
初冬時節,走進丹鳳縣巒莊鎮興隆社區,一排排移民小區鱗次櫛比,黃綠相間的垂柳在河畔搖曳,干凈的柏油路上人們來往穿梭在其中,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群眾跳起了廣場舞,構成了一幅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
巒莊鎮興隆社區成立于2023年12月,是丹鳳縣北山地區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區,因巒莊鎮古稱“興隆”,遂起名為興隆社區。社區下轄26棟居民樓88個單元,轄區居民1089戶3992人,其中易地搬遷安置559戶2023人。社區成立以來,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生態治理、產業發展和文化繁榮有機結合,形成“黨建強、環境美、產業興、風氣正、社會安”的良好局面。
黨建服務“零距離”
“社區一成立,我辦事不用到村上去,直接在社區辦理,更加方便了,而且工作人員也都比較年輕,很熱情,有耐心,干事情還很麻利。”前來興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理煙花爆竹經營相關材料的社區居民韓梅說。
社區成立以來,組織社區干部前往竹林關鎮丹水社區、土門鎮七星社區等地觀摩學習 2次,通過總體規劃、合理設置、融合管理,投資40多萬元對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全面改造提升,設立開放式前臺,工作人員首問接待、移動辦公、沉浸式服務。細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站室,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愛心超市、閱覽室、“和為貴”調解室、助殘服務驛站、日間照料中心、人才工作室、婦女之家、手工藝品制作基地等資源,科學分配功能站室使用時間,優化空間,打造“黨群+集群”“政務+服務”功能多元黨群陣地,推動功能融合,堅持服務空間最大化,以滿足居民文化生活需要。另外,興隆社區“兩委”班子由7人組成,其中女性1人,均為大專文化程度,平均年齡44歲,打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優秀年輕干部隊伍,定期開展鄉音黨課、社區講堂共10期,積極推進“一年10件實事”,切實提升基層服務群眾能力和水平。
網格治理顯實效
“11月初,18號樓503的衛生間漏水滲到了樓下,反映到我這里,我就兩頭做工作,平和地解決鄰里間的小摩擦。”林紅彬說,她今年36歲,是社區計生主任,也是一名樓棟長,“大家從村子里搬到社區,很多生活習慣一時還改不過來,社區最開始成立的時候,天天去治理樓上‘飛線’充電,樓道亂堆柴火,樓上孩子太吵這類的事情,這是樓棟長的責任。”
社區構建“支部書記+包片干部+樓棟長+黨員中心戶+居民”五級共建管理體系,成立志愿巡邏隊1支,根據地理位置和移民項目,將26棟居民樓劃分為16個網格區域,設立網格員16名,采取支部班子與物業管理“融合建”的方式,將社區黨建網格和平安網格融合起來,將政策宣傳、信息收集、問題發現、環境治理、暖心服務“組團”開展到樓棟,形成上下協同、一體化解決問題的網格服務工作機制,為社區切實賦能增效,打造和諧穩定的幸福社區。今年以來,社區通過“聽民意、解民憂、居民評“方式,收集居民意見5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31起。
環境優美強設施
“最近幾年社區環境比之前好多了,路也好了,下沉的井蓋也修好了,電動自行車也有地方充電了。”居住在8號樓的社區居民小霞(化名)說,“樓棟長定期也詢問我們的意見,而且以前柴火都堆在樓道,現在不能堆了。”
今年以來,社區大力開展樓道雜物亂堆和“飛線”充電整治工作,實施綠化社區行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社區充電服務,落實“移民安置區補短板項目”,對舊房漏雨進行改造,整治亂堆亂放83處,拆除亂搭亂建8處,清理各類垃圾5.1噸,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屋1座、垃圾收集點11個,維修更換充電樁模塊17個,開通充電樁插座170個,新安裝消防箱260個、配備滅火器520個,修整道路500米,修繕居民樓挑檐20處,安裝監控53處,維修改造停車棚4處,維修井蓋、地磚、護欄等37處,更換雨污水井蓋17個,補種苗木126棵,綠化1200平方米,劃分26個衛生責任區域,聘任公益崗人員33名,建設水清路凈、設施完備的綠色社區。
就業培訓謀產業
“今年8月份,社區在微信群里發布技能培訓通知,我就馬上報名參加學習,老師一共教40多個菜,學會了可以做廚師,也能在家做精美飯菜,提高生活品質。”社區居民葉英武說。
今年以來,社區充分發揮促進居民就業創業的重要作用,動員組織轄區150名居民參加中式烹調、家政服務等培訓班,已組織就業技能培訓3場次,發布用工信息60多條,70多位留守老人、婦女在天麻產業園及周邊小商店、小作坊實現就近務工,解決持續增收問題。同時,興隆社區探索“菌菜共生”發展思路,拓展產業多元化,建設木耳蔬菜試驗基地,占地面積20畝,種植代料木耳20萬袋,所有收益歸入社區集體經濟,并通過就近務工、土地流轉讓100多戶脫貧戶及監測戶穩定增收,以產業帶動就業,拓寬增收渠道,切實增加收入,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文明鄉村樂開懷
“我是本地人,小時候經常看老人逢年過節唱戲、耍社火,后來慢慢看不到了,傳統文化的丟失令人感到惋惜,所以社區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文化聯誼會,每月練習一到兩次。”興隆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林謀俊說。
今年以來,社區結合本地文化特點和歷史傳統,制定“風正、德善、家和、興業、村安”的12條社區公約,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聯誼會、手工藝品制作基地構建文化空間,開展中秋、七夕等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組織各項志愿服務活動22場次,并根據基層治理工作實踐中的感人故事,創作文藝作品,原創小品《喜從天降》用幽默的表演引導社區居民互相體諒,樹立文明新風,創建和諧社會,拉近居民間的距離。購置彩船、竹馬等文藝器材,練習老少皆宜的舞龍、舞獅、彩燈、魔女子等社火項目,以文育人,塑造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建設團結互助的和美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