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蘇甜甜
南院村口袋公園
王塬村村民正在采摘香菇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12月8日,筆者走進丹鳳縣竹林關鎮,只見滿目生機勃勃的和諧景象——王塬村大棚香菇密密匝匝盡情生長;南院村青山環繞,村景依依;南丈溝村紅色文化教育煥發新的活力……
近年來,丹鳳縣竹林關鎮以推動鎮域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按照“夯基礎、興產業、攻重點、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錨定各項經濟指標,狠抓鄉村振興,不斷拓寬群眾增產增收金色鏈條,打造綠色康養基地,深挖紅色資源,繪就了一幅新時代鄉村振興多彩畫卷。
王塬村描繪產業豐收畫卷
王塬村位于竹林關鎮政府西南1.5公里處的銀花河畔,處于丹寧高速門戶樞紐區,345國道穿境而過,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425戶1550人,是丹鳳縣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其支柱產業——食用菌為王塬村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
王塬村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達,近年來,村上圍繞“山上山下”產業總體布局,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3個產業黨小組,將黨小組、黨員和群眾鑲嵌在集體經濟產業鏈上,發展香菇30畝,大棚68個,年產香菇20噸。今年,王塬村香菇產業園還建成了氣調庫,為后期發展反季蔬菜創造了條件。
作為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王塬村,不僅有香菇,其紅仁核桃、冬棗、陽光玫瑰也嶄露頭角……村美、民富、產業興的美好愿景,正在這里生根發芽,也彰顯著這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無限魅力。
南院村譜寫美麗生態篇章
漫步在南院村,一頂頂帳篷散落在銀花河畔,一幅幅形態鮮活、充滿生活氣息的墻繪像為冬日的南院村增添了一抹暖色。
南院村位于竹林關鎮政府西南7.5公里處,丹竹路穿境而過,古路河蜿蜒流淌,整個村莊依山傍水。近年來,南院村結合竹林關鎮生態康養發展定位,以“千萬工程”示范村創建為契機,通過抓點示范、以點帶面,分片區逐年推進示范村建設。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重整、空間重構、產業重塑”,結合村落原有自然稟賦、建筑風貌、風土人情等特色,打造了集住宅區、文化休閑區、產旅融合區三大功能區的王塬組示范點。
今年以來,南院村堅持以盤活閑置資源為抓手,繼續盤活多處閑置宅院,建成農家樂、時光體驗館、農耕文化館,并引導群眾利用房前屋后的“零碎地”發展特色庭院產業。此外,南院村還依托傳統古村落地緣優勢,春夏交替種植油葵和油菜各100畝,以花引流,做活鄉村旅游文章,讓農村“方寸地”變身“增收園”。
“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的綠色康養發展畫卷正在這里緩緩展開。
南丈溝村奏響文化教育旋律
“1946年7月,李先念、鄭位三等率領中原解放軍北路突圍部隊斬關奪隘,進入丹鳳,北路之原河南軍區第七團第一、第二營和干部大隊千余人,奉命從巒莊到丹江以南向中原突圍部隊靠攏,31日進抵南丈溝、古路河一線,被先期到達該地的國民黨整編第三師及保安團包圍。我軍指戰員被困天花崖,面對十倍于己之敵,浴血奮戰,周子華等100多名指戰員壯烈犧牲。這場紅色戰事,我們南丈溝的每個人都永遠記得。”在南丈溝戰斗舊址前,講解員曹社平動情地說道。
南丈溝村位于竹林關鎮政府西北方向6公里處,是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近年來,南丈溝村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筑牢發展根基,讓“紅色村莊”不斷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南丈溝村按照“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的要求,深入研究紅色歷史,結合歷史資料和本地紅色故事,并組建以老干部、老黨員為主的“紅色講師團”,通過“鄉音黨課”“院落會”的形式將紅色故事講述給后輩傾聽,賡續紅色血脈。此外,南丈溝村自發組織對戰斗舊址的日常管護。據悉,每年到這里瞻仰烈士紀念碑,重溫那段崢嶸歲月的各級干部達數十批次,紅色基因在這里代代相傳,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