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馮清 張鵬
2024年11月29日,丹鳳縣秦嶺中醫藥博物館里人如潮涌,出席2024國際草藥醫學發展大會的醫學界學者、行業協會專家、企業代表、文化名人及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等來此參觀交流學習。秦嶺中醫藥博物館的開館以及2024國際草藥醫學發展大會的召開,是丹鳳縣弘揚傳承中醫藥文化、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舉措。
近年來,丹鳳縣立足縣域資源優勢,將中藥材產業發展納入農業產業集群重點推進,聚集資源政策資金要素,堅持傳統與特色相結合,優化中藥材產業布局,持續延長產業鏈條,全力推進中藥材資源優勢向價值優勢轉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優化產業布局
2024年12月2日,暖陽和煦。在丹鳳縣寺坪鎮銀洞村,山坡上一株株山茱萸樹上結的密密實實、如紅瑪瑙般的茱萸果,成為冬日的一道亮麗風景。
“今年,我們村合作社收了4噸烘干的茱萸肉,48元一公斤,預計能賣19萬元左右。”銀洞村黨支部書記查建民說。
據了解,寺坪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茱萸樹,全域種植3萬多畝,2024年山茱萸產量1200多噸,帶動戶均收入1.2萬元。
丹鳳縣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按照“擴大藥材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實施三產融合”全產業鏈建設思路,制定了《丹鳳縣中藥材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成立了中藥材聯合黨委和中藥材協會,結合各鎮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優化中藥材產業布局,與12個鎮(街道)簽訂中藥材種植撫育示范基地協議,全縣基本形成了以流嶺為中心的山茱萸,以312國道沿線為中心的黃芪、黃芩、丹參、連翹,以銀花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姜、金銀花,以蟒嶺為中心的天麻、豬苓、茯苓,以老君河流域為中心的蒼術、五味子等五大中藥材種植板塊,至2024年底,丹鳳縣中藥材人工種植總面積26.8萬畝,總產量4萬噸,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持續擴大。
延長產業鏈條
“我們探索‘企業+鎮(街道)+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種植大戶簽訂兜底購銷協議,將農戶鑲嵌在產業鏈上,助力中藥材產業發展。”丹鳳縣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解勃介紹。
為推動中藥材產業化、集群化、工業化發展,丹鳳縣積極扶強龍頭企業,建成中藥切片、中藥制劑、特醫食品、智能煎配車間和對接歐盟標準的中藥材檢測鑒定中心、以秦嶺為主題的中醫藥綜合博物館、西北地區唯一的藥源基地民營儲備庫,還建成集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倉儲、銷售以及質量可追溯體系、科技研發創新完整產業鏈于一體的新雨丹中藥材生物科技產業園,與中國檢科院聯合建設秦嶺中藥材溯源體系平臺,并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16個中藥材校企聯盟;建成山茱萸、天麻等6個國家級科技小院。通過以商招商方式,引進2條小分子中藥材生產線,聯合創建了秦嶺藥膳數字化營銷中心,建成西北最大的良種天麻產業園和天麻研發中心。
促進農民增收
2024年12月20日,在“天麻小鎮”巒莊鎮雙坪村麻農金升明家,伴隨著電鋸的吱吱聲,一截櫟木被鋸了下來……為擴大種植面積,金升明與妻子正忙著準備天麻菌棒。
“我天麻種得少,今年濕天麻15元一斤,我賣了一萬兩千多元。閑時,就給天麻種植大戶打工,一天也能收入150元。”談話間,他隨手又拾起一根木材準備鋸。
近年來,丹鳳縣積極鼓勵天麻適生區的農戶,因地制宜種植天麻。目前,丹鳳縣天麻種植規模已擴展至2萬畝,有3602戶天麻種植戶、300戶育種戶和133戶產品加工戶,為6980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為持續促農就業增收,丹鳳縣聚焦中藥材產業發展,持續在建基地、育龍頭、延鏈條、提品質上下功夫,帶動群眾種植中藥材26.8萬畝,引進培育以新雨丹中藥材生物科技產業園為鏈主的中醫藥龍頭企業5家,帶動發展中藥材企業、合作社、個體戶超過2000家,與12個鎮(街道)聯建種植示范基地67個、2萬多畝,形成集中藥材種植、研發、加工、倉儲、物流、檢測、溯源于一體的全鏈條發展體系,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