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初級中學健康講座
專家在基層衛生院現場教學指導
近年來,丹鳳縣創新醫療“組團式”幫扶醫校企、醫聯體、醫共體“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深化拓展醫院管理、人才培養和引進、技術引進和能力提升、學科建設等領域工作,有力推動丹鳳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醫校企”深度融合促互利共贏
為解決全縣醫療專業和心理健康教師匱乏、醫企供需對接不充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夠緊密等實際問題,醫療“組團式”幫扶專家團隊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醫校聯合、醫企聯建、校企聯動,創新搭建“醫校企”協作平臺,實現了人才共育、產業發展、產教融合。
丹鳳縣醫院先后與丹鳳中學、縣職教中心簽訂了“醫教融合,點亮未來”項目協議,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醫療服務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師生身心健康發展。丹鳳縣醫院醫療幫扶團隊還義務為縣職教中心110名護理專業學生,開展基礎護理實訓、內外科護理、兒科護理、急診護理、中醫護理、藥物基礎與應用等專業授課200多節。幫扶團隊在充分調研協商的基礎上,縣醫院與新雨丹公司通過“醫企聯建”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上述難題。截至目前,縣醫院累計采購新雨丹中藥材中藥湯劑50多種、采購額100多萬元,共建中醫館1個,簽訂中藥配方顆粒等中藥材深加工協議,為促進全縣中藥材全產業鏈發展充分賦能。
針對丹鳳職教中心實習實訓基地不足的問題,學校通過與新雨丹公司共建就業創業實踐教學基地、舉辦專家講座和現場教學等方式,不斷增強縣職教中心學生的就業技能。同時,縣職教中心還與鑫圣源、永順汽貿等本土企業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常態化開展“教學診斷改進”“教學常規管理”結對研修活動,切實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醫共體”整合資源促惠民利民
在南京市“組團式”幫扶團隊的幫助下,丹鳳縣醫院積極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通過將本院骨干專業技術人員下派醫共體鎮衛生院,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有效提升鎮級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促使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逐步“落地生根”,緩解基層群眾看病就醫難。縣醫院與12個鎮(街道)衛生院聯合,通過整合全縣醫療資源,推動形成特色鮮明、專業互補、錯位發展、資源下沉、有序競爭的發展格局,帶動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
作為醫共體分院,鎮(街道)衛生院在給患者進行影像、心電圖等檢查后,通過醫學影像遠程會診平臺及時上傳。醫共體總院醫生及時查看,迅速給出診斷意見,極大地解決了群眾來回跑路的問題,真正實現“信息”多跑路,讓患者享受到最大程度的便捷。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累計為基層群眾就醫節約開支150萬元。
為促進優質醫療人才下沉到基層一線,服務群眾,丹鳳縣醫院制定了《對全縣鎮(街道)衛生院優質資源下沉實施方案》,由縣醫院派駐醫護人員,到各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進行幫扶、坐診、業務培訓,提高鎮村醫生診療能力。縣醫院利用服務優勢、技術優勢、綜合優勢,落實18名醫務人員下沉基層駐點幫扶,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鎮(街道)衛生院首診能力逐步提升。充分發揮縣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優勢,組建由全科醫生、護士、公衛人員、鄉村醫生組成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在南京和省內幫扶專家的參與下,以家庭醫生團隊為核心,下村入巷,為群眾提供胃肛腸健康篩查及內鏡檢查,截至目前已服務12個鎮(街道)50多個村1600多名群眾,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加快全縣衛生健康工作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醫聯體”補短強弱促發展提質
為了更好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在南京醫療“組團式”幫扶專家的助力下,丹鳳縣醫院通過聯合陜西省人民醫院、唐都醫院等省內三級醫院,采取人員下沉、遠程醫療、同質化管理等方式,全面提高本土醫護隊伍技術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的落實落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更可及,讓基層群眾更有“醫”靠。與省人民醫院等省內6家三甲醫院結成醫聯體以來,省內三甲醫院除直接派駐專家進行幫扶外,還分批次組織專家團隊來丹鳳開展義診、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等主題學術活動。已經先后組織專家152人次到丹鳳開展志愿幫扶活動,累計義診人數1516人次,其中不乏大量的大病、重病和難病患者。通過送出去、請進來、建立綠色通道等方式,主動融、深度融,有針對、有方向地提升相關科室業務技術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會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
丹鳳縣醫院共派出產科、急診科等15個科室的19名專業技術人員前往西京醫院、唐都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醫院進修學習,進一步提高了醫院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的診療技術和綜合能力。通過“師帶徒”、外派進修等方式培育骨干人才35名,著力建強縣醫院本土醫療人才隊伍體系,持續加強學術交流,全力提高綜合醫療服務能力。
醫聯體幫扶醫院通過深入調研丹鳳縣醫院的運行現狀,擬定了“縣域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五大中心建設”“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重點專科建設”4個方面幫扶方案,幫帶丹鳳縣醫院發展模式從“粗放式”轉向“內涵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重病房輕門診”向“門診與病房并重”轉型,經過幫帶縣醫院臨床科室由25個增加到35個,聯合開展新技術、新業務61項,其中14項填補縣域空白,創建臨床重點專科4個,“五個中心”規范達標,幫帶縣醫院門急診量、住院人次、總收入、醫療收入、手術量5項指標同比上升,轉診率下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