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張雯靚 通訊員李鑫晗)2月8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去年以來,我市聚焦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強化病蟲監測預警,狠抓植物檢疫,推進統防統治,深化技術服務,優化防控技術,農作物病蟲等生物災害危害得到防控,全市糧食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據了解,我市現設立病蟲害監測點106個,配置了高空燈、黑光燈、性誘及自動化監測設備,實行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相結合,密切監測小麥條銹病、草地貪夜蛾、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發生動態,召開會議分析研判,發布預警預報,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2024年,我市開展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會商18次,上報周報表54期次,發布病蟲情報77期、植保信息172條,長期預報準確率88%以上,中短期預報準確率93%以上。
我市通過開展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專項調查和外來入侵病蟲普查,未發現檢疫性有害生物,發現外來入侵病蟲5種。開展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全市實施產地檢疫60741畝、食用菌菌種435噸,簽發調運植物檢疫證書204份,備案檢疫證書 539份,實施調運檢疫4250噸。按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嚴格市場執法,檢查種子經營門店118家,復檢種子1780噸,大宗農作物種子持證率100%。從源頭上保障了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市縣聯合建立糧食、經濟作物等病蟲害防控示范點,集中示范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組織實施統防統治。強化物資保障,用好中央和省病蟲防治專項資金,提前儲備防控藥劑和器械,確保病蟲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全市認定2個“四星級”和3個“三星級”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填補了我市無星級服務組織的空白,提升了專業化防治能力和水平。全市開展糧食作物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治526.51萬畝次,統防統治覆蓋率 53.3%,綠色防控覆蓋率56.94%。挽回糧食損失6.74萬噸,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
圍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突出重大病蟲和關鍵技術,我市開展植保技術宣傳推廣及農業植物檢疫主題宣傳活動。“科學安全用藥”大講堂活動,培訓人員2.6萬人次,編印發放宣傳資料6.5萬份。通過媒體平臺發布植保短視頻30多個。開展全市農藥使用調查,農藥使用量較2023年降低0.82%,用藥水平進一步提升。
按照服務農業生產要求,我市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研究,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完成了主要糧食作物植保貢獻率評價試驗、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試驗研究、木耳有害生物調查及關鍵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集成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主持完成的“馬鈴薯兩減一增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項目獲陜西省農技推廣成果獎。編制發布2項市級地方標準,申請立項市級地方標準3項,為植保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