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樊利仁 楊 俊)去年以來,丹鳳縣緊緊圍繞全市打造“一都四區”和丹鳳“一縣五區”目標,突出城鎮特色,完善城鎮功能,優化城鎮環境,全縣城鎮建設跑出“加速度”,有力助推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城鎮建設過程中,丹鳳縣始終堅持規劃引領、分步實施、量力而行、群眾參與、建管并重的原則,把城鎮建設與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相結合,與“干凈丹鳳”創建相結合,與彰顯特色資源、傳統文化相結合,全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啟用,各類專項規劃加快編制,2024年供應建設用地14宗701.4畝。積極實施城市建設項目52個,環西路改造提升、城東便民市場、標準化公廁等項目建成投用,整治城區內澇點9個,完成線纜落地6.3公里,天然氣接通入戶2300戶,老舊小區改造5.6萬平方米,榮獲全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縣。組織開展居民小區環境整治,拆除違章建筑、廢舊柴棚1.6萬平方米,增設車位971個、充電樁1055個,補齊消防設施短板88處,安裝智能門禁33個,新增便民設施43套,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城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新建和改造鎮村污水處理廠(站)12個,鋪設雨污管網201公里,實施道路建設工程67條196公里,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達5A級,創成全省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武關鎮、鐵峪鋪等鎮區建設成效明顯,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完善,“一鎮一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積極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成功創建“千萬工程”示范村30個,農村改廁2004座,危房改造800戶,示范農房建設445戶,許家塬村“兩萬兩千”做法入選全省“千萬工程”典型案例。
縣上按照“下茬做減法,慎重做加法”的原則,提升小城鎮環境,在做減法方面,拆除違法建筑、廢舊建筑、多余家具和涉安建筑,在做加法方面,組織實施改門頭牌匾、改空中線纜、改道路管網和改機關面貌。在建設材料上,不追求高大上的建筑,堅持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用好本地的能工巧匠,注重微型改造,做到實用美觀。棣花鎮圍繞“平凹老家.翰墨棣花”主題打造文旅名鎮,寺坪鎮圍繞“康養旅游、避暑納涼”主題打造宜居小鎮,巒莊鎮圍繞“三產融合、藥膳康養”主題打造天麻小鎮。龍駒寨街道辦、商鎮、庾嶺鎮、蔡川鎮分別圍繞“商貿重鎮”“飛行小鎮”“避暑小鎮”“紅色小鎮”謀劃項目,發展產業,有效盤活土地、林地、宅基地、農房等資源和閑置資產,使農村變景區、產業變景點、農房變民宿、農產品變商品,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增加了群眾收入,鼓足了當地群眾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