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劉 妍
在清水的澆灌下茶葉青翠欲滴 (本報通訊員 彭 濤 攝)
最美人間四月天,正是春茶采摘時。丹鳳縣竹林關鎮竹林關村千畝生態茶園里,茶農們挎著竹簍穿梭在綠浪間,手指翻飛采摘嫩芽。茶園深處,旋轉噴頭正噴灑細密水霧。
“這套系統既能抗旱保收,又為下一茬春茶生長攢足后勁。”竹林關村黨總支書記徐海林抹了把汗,手里的鮮葉筐已裝得滿滿當當。
春季以來,持續的干旱給茶樹生長帶來不小的“考驗”,竹林關村千畝生態茶園種植基地數百個噴灌頭同時打開,水流均勻地噴灑到每一株茶樹上,嫩綠的茶樹在山風的搖曳下盡情“補水”。
“過去春天最怕曬紅天,茶樹蔫了只能干著急。”茶園負責人劉傳宏說,“現在開機3小時,能澆透500畝地,抵得上過去30人挑兩天水。”他邊說邊蹲在茶壟旁,擰開PE管上的閥門檢查水流。
茶園2022年安裝了先進的自動化噴灌系統,建成“山腳引水—山腰蓄水池—山頂調節池”三級提水系統,鋪設9公里管網,安裝2套智能加壓設備,利用抽水蓄能引流銀花河水進行灌溉。山腳泵站將水抽至300米高的蓄水池后,依托地勢落差形成自然水壓,精準輸送至每片茶園,不僅有效緩解了高溫天氣對茶葉的影響,還實現了來年茶葉的穩產增產。
“這套噴灌設備非常實用,操作簡單,可以同時打開數百個噴灌開關,與傳統的澆灌方式相比,大大減少了人工投入量,提高了抗旱效率,并且通過定時定點噴灌,還節約了水資源,茶園土壤和空氣的濕度也比較均勻,茶葉長勢好,對提升茶葉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劉傳宏開心地說。
“這幾天集中采春茶,我們清晨5點噴灌,既不影響采摘,又能為下一茬春茶萌芽蓄足墑情。”正在分揀茶葉的村民邢大姐抓起一把嫩芽說,“噴灌像下毛毛雨,葉片不傷不沾泥,這幾天采的鮮葉全是一級品。”
正在包裝車間忙碌的茶農算起增收賬:灌溉讓春茶產量同比增加5%,每斤收購價提高3元,30多戶茶農戶均增收1500元。車間里,兩條自動化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村民們將印有“福青山桃源茗茶”標識的茶包裝箱發往商洛、西安等國內市場。
截至目前,茶園面積達1000畝,其中龍井43號300畝、白茶(中白一號)200畝、中茶100畝,還有部分陜茶品種,安裝噴灌系統共4處,噴頭1.4萬多個,覆蓋面積近千畝。竹林關村把智能灌溉融入茶葉全周期管理,讓“節水線”連上“增收鏈”,讓科技紅利滲透田間地頭,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有了更扎實的注腳。
夕陽西下,茶山泛起層層綠浪。智能噴頭再次啟動,水霧中,這些噴灌頭或定點噴射,或進行全方位旋轉噴射,晶瑩的水霧與碧綠的茶樹交相輝映,讓整片茶園浸潤在清涼之中,這個曾為缺水犯愁的茶園,如今正用科技續寫“綠葉生金”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