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李亮 南星 程剛)70萬元,可以買幾套樓房,舒服的享受生活;70萬元可以買輛好車,四處游樂;70萬元,可以吃好,穿好,玩好。70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當然可以做很多事,除了以上說的讓生活質量提高,卻也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譬如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洛南縣城關鎮個體私營者協會會長王民娃毅然選擇了后者。這個看似平凡的人因為樂于幫助別人而受到人們的敬仰,他的人生也因愛做好事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開辦飯店創家業
上世紀30年代,王民娃出生在洛南縣城關鎮西街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他吃盡了苦頭,出生剛一年零八個月,就失去了母親,接著父親又被拉了壯兵,爺爺、奶奶抱著他厚著臉皮在村子里找有奶的母親為他喂奶,苦撐著拉扯他長大。人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三歲的王民娃就承擔起了養家的重任,每天干繁重的體力活養活爺爺奶奶,補貼家用。直到全國解放,他們的苦日子才算熬到頭。
“那時的日子真是苦啊,我和爺爺奶奶擠在一間半的房子里,沒糧食吃,就吃野菜、樹皮,所以我就下定決心,以后富了一定要幫助有困難的人”。記者采訪時,王民娃留著眼淚動情地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王民娃同全國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每天下地勞動掙工分,天資聰明、思維敏捷的他十分討厭那種墨守成規的機械集體勞動,一年忙到頭,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如果想搞點副業,還被認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拉去批判,他只好繼續在機械的集體勞動中等待施展才華的機會。
機會終于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全國改革開放的搞活政策讓地處窮鄉僻壤的洛南人民也迎來了希望的曙光。于是王民娃從朋友處借了500元錢,靠著精湛的烹飪技術,辦起了洛南縣第一家個體餐館--王民娃餐館。早年受過苦的王民娃深深地懂得,人不能忘本,所以在經營餐館過程中,他為自己定了一個鐵的信條,決不虧待員工,不忘回報社會。由于他善于經營,講誠信,生意越做越大,很快餐館服務人員就發展到20多名,以服務周到、講究衛生、質優價廉贏得了顧客的贊譽。到1995年,王民娃餐館已發展到一個擁有600平方米、一次能容納100多人的大飯店,成為洛南縣私營飲食業的排頭兵,王民娃也成為洛南一個響當當的名人。當時,在洛南縣城,提起王民娃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他在工商界做出的突出成績,連續7屆當選洛南縣政協委員,同時連續兩屆當選陜西省工商聯執委。開辦飯店期間,他累計為國家納稅26萬元,被陜西省工商局評為“信得過個體戶”、榮獲“納稅模范”、“優秀企業家”等稱號。
學習雷鋒數十載
如果說善于經營、樂于吃苦是廣大創業者致富的秘決,那么富而好德、樂善好施的義舉,則使他贏得了與其他個體老板難以等同的名望。
1992年4月,王民娃路過洛南縣石門區粟峪鄉峪口村,發現這里的人依舊缺衣少食,日子過的很艱難。回家后,他怎么也睡不著覺,那里衣衫襤褸的農民的身影時刻縈繞在他的腦海里。于是第二天天亮后,他又來到峪口村和村支書進行了促膝長談,老支書無奈的告訴他,村里想發動群眾搞養殖業,但苦于群眾沒有錢買仔豬、種羊,他正為這事著急呢。于是王民娃慷慨地說:“只要能幫助大家掙錢脫貧,村里仔豬、種羊的錢,我給出。”老支書將信將疑。